3000多年前,中华大地水患肆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跟随大禹走上治水的道路。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有了为国土划定区域的想法,于是“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按照大禹的设计,中华大地分为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其中,东部靠近黄海,既有渔盐之利又联通南北的区域被命名为青州,所谓“海岱惟青州”。
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州之地划分出更多行政区域,本指山东大部地区的青州,渐渐缩小成为现在潍坊市辖的一个县级市。虽然区域变小了,但故事并没有小。在青州诞生了一批国宝,成就了一座博物馆。下面就来讲讲青州国宝和博物馆的故事。
时间回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举事,其所倚仗的一支重要力量是30万名青州兵,青州也成为曹魏势力范围。后来西晋统一天下,不过50年,再次大乱。衣冠南渡后,南方的汉族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所谓东晋十六国。此后,政权再次变动又成为南北朝对峙。这期间青州经历了曹魏、西晋、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等10多个政权的统治。魏晋南北朝400年间,青州始终处于混乱之中。
身逢乱世,人们的宗教情节便高起来,东汉时期进入中国的佛教开始大为兴盛。人们企望神灵护佑平安,企望逝去的亲人能够身归极乐。于是北方王朝将石窟从平城(大同)修到洛阳,在南方则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青州地区也成了佛教传播的重镇,建立起一座座寺院,雕刻出一尊尊佛像。其中就有北魏时修建的龙兴寺。
神灵是否保佑了信众不得而知,而佛教与政府的关系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修寺院捐香火,坏的时候政府看到寺院拥有大片土地,不缴纳赋税,又与官家正统思想相左,于是便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灭佛”运动。许多寺院和佛像在灭佛运动中消失。
时间到了1959年,现在的青州市那时还叫益都县,县里决定建一座博物馆,地址就定在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冯溥家的祠堂。说起来,这是山东当年唯一一座县级博物馆,益都县领导在文化建设上真有超前性。
1983年,馆里从居民赵焕斌家征集到一件文物,经鉴定是他祖先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参加殿试时的试卷。此一发现震惊文博界,也填补了明代宫廷档案的一个空白。对益都县博物馆来说,终于有了镇馆之宝。不几年,益都改设青州市,博物馆也更名为青州博物馆。这几年博物馆挺红火,名人来参观的不少,都纷纷题词相赠。1986年,大画家黄胄为博物馆题词“世界第一流 小大博物馆”。小大博物馆这个定位很俏皮,或许黄胄先生冥冥中感到这个县级博物馆要迎来一批大藏品。1989年,青州博物馆迁入新址,似乎在为迎接这批重要文物留足了空间。
1996年10月的一天,青州一所中学正在翻建操场,随着推土机的轰鸣,早已消失在历史中的龙兴寺又重新回到人们视野。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现世轰动一时,成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过文物工作者抢救发掘、修复,窖藏共出土各类材质造像400余件。
这400多件佛像为什么会被埋入50多平方米大小,不及3米深的坑中呢?发掘的佛像分为三层,中间层多为较完整的造像,上下层多是零碎的造像。在最上层佛像之上还有苫盖痕迹,说明埋藏活动经过精心设计和保护,而不是胡乱处理。这些佛像为什么有的损毁严重?又是什么原因只能被填埋在那里?是因为前面提到的灭佛运动吗?
1983年,山东滨州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大量北朝佛造像,其被掩埋被认为或许和灭佛运动有关。但当刻有“北宋天圣四年”记年款的佛像发现后,窖藏与灭佛有关的假设便不成立了。北宋没有大规模灭佛运动,且天圣四年据上次灭佛运动也过去了70年。至今,龙兴寺窖藏之谜还未破解,但不妨碍大家欣赏造像之美。
佛教关于造像有个严格的规制,有一部《造像度量经》专门规定佛造像的比例、装饰。但严格的制度并不能限制艺术家的创造力。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造像的样式一直在发生变化。北朝初期受印度犍陀罗造像风格影响明显,人物高挺,衣纹贴合身体,再到唐代的丰腴、宋代的趋于世俗。
龙兴寺造像多是北朝时期,特别是北齐造像众多,也有人物高挺,衣纹贴合身体的特征。看到这些造像,不禁让人遐想,三国时大画家曹不兴,其“曹衣出水”的画法,是否能从这造像中看出一些端倪。欣赏佛造像,处于C位的佛、菩萨总是严肃端庄,而旁边的阿南、迦叶、胁侍菩萨、金刚力士,头顶的飞天,在雕刻中或许不经意间多了许多人性,或许正是工匠们自身精神的投射。这批精美的造像实在给人们提供了太多遐想空间。
虚席以待的青州博物馆迎来了这批被认为与秦始皇兵马俑、三星堆青铜器同等重要的宝藏。或许是因为藏品特别珍贵,2008年,该馆成为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成为在全国130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一座县级博物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