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军区肖观察哨官兵在观察执勤。
大雪初霁,坚冰未消。11月下旬,笔者跟随西藏军区某边防团4连一支巡逻分队执行例行巡逻任务。
“按计划迅速前出观察执勤!”到达巡逻点位后,连长柴威下达指令,只见上士黄雨从背包里取出融合型多功能望远镜,对目标地域进行观察录像。雾起山谷,遮天蔽日,黄雨相机行事将望远镜调至红外模式,随即“红外热成像”将藏在浓雾中的观察目标“一网打尽”。
“如今,这融合型多功能望远镜是我们观察检迹的法宝。”柴威说。据介绍,融合型多功能望远镜今年10月装配连队,外观看似简单的望远镜,其中的“黑科技”还真不少,红外模式、白光模式、微光夜视模式、激光测距、拍照录像等功能一应俱全,能够轻松应对高原复杂环境和恶劣天候,洞察执勤一线的风吹草动。
“新兴科技运用到边防管控中,我们开展巡逻执勤如虎添翼!”柴威说,“原本需要30分钟的观察执勤工作,现在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
说话间,无人机操作手马海坤操纵无人机迅速升空,飞越茫茫雪山,时而悬停时而盘旋,将目标点位的视频图像清晰回传。
据了解,西藏山南军分区点多线长,巡逻道路艰险、边防情况复杂,单纯依靠传统巡逻管控力量,存在难走到、难进去、难查清、难看明等现实问题。近年来,无人机正式进入边防“大家庭”,在地面武装巡逻分队练强练硬“铁脚板”的同时,“无人机新质力量的加入,有效拓展立体管控空间、消除观察盲区。”马海坤言语中透露着自豪。
2018年10月,某边防团首次组织地面武装与无人机相结合的方式对D地区进行巡逻,实现了靠铁脚板踩实领土主权、无人机消除管控盲区的既定目标。
一路走来,笔者发现,边防巡逻中的“吃、穿、住、行、用”都悄然发生着变化。到了午饭时间,官兵们围坐在一起,不一会儿便在天寒地冻中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战士陈贫生告诉笔者,“过去巡逻,经常是一口干粮就一口雪,现在的自热火锅和自热米饭暖胃又暖心。”
美美的午餐后,柴威连长饶有兴致地展示身穿的巡逻服,只见他将水泼向上衣,水竟然顺势流下,衣服一点没湿。“新型巡逻服轻便保暖防水吸汗,效果比冲锋衣还好。”一旁的中士张江全解释说。
巡逻归来,笔者跟随柴威连长来到海拔4300多米的肖观察哨,看见哨长殷思远正操作远程监控系统,对主要山口进行观察。近年来,西藏军区大力开展信息化边防建设,肖观察哨成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以前我们要把辖区巡逻一遍至少要4天时间,现在只要4个人就可以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全地域的持续监控,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各类情况。”今昔对比,殷思远感慨万千。2015年第一次执行巡逻任务,他和战友早上天还没亮就出发,沿着9公里的崎岖山路,走了近3个小时,才到达海拔4600米山口,一趟走下来,大家累得气喘吁吁。“现在一键在手,山口情况尽收眼底,‘耳聪目明’名副其实。”殷思远指着上级表彰的“耳聪目明”锦旗说。
科技兴边在提高管边控边质效的同时,也使得边防战士的幸福感与日俱增,大家强军固边的决心意志更加坚定。在边防4连冬季满服役期战士中,仅有一人选择退伍。据统计,借助科技力量,该团今年累计完成180余次武装巡逻,并实现了多个陌生地区侦巡零突破,受到上级表扬。
李国涛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