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海军北京市科协供图
与节水灌溉打了20多年交道的科学家严海军,最愿意去的地方,就是田间地头。
这位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前段时间回宁波老家休假3天,其中两天待在田里。脸庞黝黑的他爽朗地说:“我就愿意到田里,看看能不能帮老家人解决些实际问题。”
今年6月,宁夏吴忠市孙家滩的陈吕富遇到了烦心事:正常情况下,一季苜蓿可收三茬,其中头茬产量可占总收成的50%,二茬、三茬产量逐次递减。但他所管理的宁夏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1000亩地苜蓿,头茬只收了60吨苜蓿。
“买的是进口种子,用的是最好的喷灌设备,为什么会有断崖式的减产歉收呢?”陈吕富百思不得其解。
了解到严海军是这个领域的高手后,陈吕富便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
来到起伏不平的吴忠草场,严海军只用了一个小时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这1000亩苜蓿田,虽然配备了全自动的圆形喷灌机,设备转圈半径有400多米,上面安装了160多个喷头,但是每个喷头的喷嘴直径、工作压力、喷水量没有进行科学配置。这就让靠近喷灌机转动圆心点的前几跨灌水偏多,而往外的几跨又灌水不足,造成“内涝外旱”的情况。
根据当地气候、调蓄水池容积、喷灌机覆盖区地形、供水泵运行状况等一系列参数,严海军帮助科技园草场重新配置了圆形喷灌机喷头:大大提高了喷灌均匀性,让每一亩苜蓿灌水量接近,都能受到“公平对待”。他还根据苜蓿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量,调整喷灌机运转速度。
其结果是,原本产量应该低于第一茬收割的第二茬,竟然收了140多吨干草,比第一茬还多了80多吨,按今年每吨2500元的干草收购价格,可增收20万元以上。
这件小事,让严海军再次感慨: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很多缺水地区都修建了这种全自动的喷灌机,但是很多农户因为不懂技术,尽管有很好的设备,却不会使用,或者使用不好。
“如果选型不正确、配置不合理,或者水压不合适,不仅浪费水,还可能减产。我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让农民真正用上节水灌溉装备和技术,补齐乡村振兴制约短板。” 严海军说。
作为水利部聘请技术专家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严海军经常要到新疆石河子、塔城、伊犁、和田等地考察节水灌溉建设和使用情况。
每次到新疆出差,他都会从北京乘坐最早的航班,到达目的地,他直奔田间地头查看灌溉设施。
“只有经常下地,才能发现农民灌溉中遇到的问题,发现农民的需求,才能让科技走出实验室转化成生产力。”严海军说。
2018年年底,他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援助和田的温室大棚,种植了大量热带水果——火龙果,承包大棚的农户却在“叫苦”:虽然果树长势很好,但是种植效果并不好,结的果实少,收获不理想。
严海军到地里一看知道了缘故,农户没有种植热带水果的经验——并没有在温室大棚里营造火龙果所需要的生长环境,果树自然无法结果。他很快拿出方案:采用上微喷灌结合下滴灌的灌溉方式,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向火龙果提供水分和养分,同时,通过微喷灌,调控大棚内空气湿度和温度。
第二年,那些采纳建议的农户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新疆和田的大棚里种出了火龙果,还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养分原位监测与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及其装备”首席科学家的严海军,还带领团队改变了传统的大水大肥法,定时定量精准地为作物提供水分和养分。这个技术在帮助农民实现灌溉自动化和降低人工成本的基础上,还实现了节水、减肥、增产和提质的目标。
今年,由北京市科协推荐,严海军获得了“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2019年度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这是实至名归!”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杨培岭说,严海军愿意走到田里倾听农民们的诉求,帮助多个地方的企业、合作社、农户,解决了大量农田灌溉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问题。
截至目前,严海军带领团队总结出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已在全国16个地方建立近100个示范应用和推广辐射基地,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05.47万亩。
如今,与节水灌溉相关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已经不限于水利、机械等领域,还需要资源环境、信息控制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严海军说,这是他的下一步目标,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定位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箭在弦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