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建议包含着一个更深层次的战略估量,那就是在清醒分析当前国内国际有利和不利条件基础上,中央坚定确信,中国仍然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11月20日,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做出了上述表述。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规划《建议》”)正式对外发布。
如何解读规划《建议》?11月20日,“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黄奇帆在开幕式上分别做了主旨演讲,畅谈 “十四五”规划与中国现代化新征程。
白春礼:必须扭转粗放型发展模式
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水平?
白春礼认为,在即将过去的“十三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甚至领跑的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
客观来讲,中国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五中全会对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反映出我们科技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如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创成果不足,很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严重依赖进口,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支撑保障能力还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社会上热议“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有待攻关。
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白春礼分析称,五中全会做出中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而是说我们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要求的阶段,必须扭转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在白春礼看来,自立自强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就是希望要逐步扭转科研活动中原创能力不强、大量资源和精力用在从事跟随性研究上的问题,鼓励科研人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性的贡献。另一方面,科技自立自强也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客观要求,引领带动综合国力的跃升。
“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决不是说中国要关起门来搞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持续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可以让我们更加平等,在更高水平上更好地参与国际开放合作。”白春礼强调。
黄奇帆:未来十年累计进口额有望超过27 万亿美元
关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黄奇帆称,该重大战略本身就是中国以自身行动增进全球合作,助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药方。
“中国的经济战略将不再以顺差为目标,一味扩大出口,而是以适度扩大进口,实现进出口平衡为目标。”黄奇帆称,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预计未来十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服务业的进口总额将达5万亿美元,两者加起来超过27万亿美元,庞大的市场需求必将对疫后世界经济复苏带来直接而持久的拉动。
黄奇帆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完善,要素资源将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优化配置,经济增长将更可持续。在单纯的外循环拉动下,中国经济增长较为粗放,靠的是劳动力和资本的大量投入,由于重生产轻消费、订单为王、重商主义,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时不时成为突出矛盾。建立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格局,不仅意味着要进一步打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的供给,形成更加畅通的经济循环,还要深化产业政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
在营商环境方面,中国将为外资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黄奇帆举例称,疫情发生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降反增,上半年公布的2020年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中,金融领域取消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寿险公司外资股比的限制;农业领域将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由中方控股这么一个条件放宽为中方股比不低于34%等。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稳定器和避风港。
规划《建议》指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日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对此,黄奇帆称:“这将进一步提升亚太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亚太和全球经济发展。接下来,中国将加快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和落地,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加入世界TPP协议(现已改名为CPTPP)的可行性。”
此外,黄奇帆还提到,中国强调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增加全球科技和产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