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基层扶贫干部常常遇到这样的糟心事:村子整体已经脱贫,发展形势不错,但总有那么一两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后仍不满足,要么“碰瓷”政策,要么提出各种不合理诉求,让扶贫干部疲于应对,不能不管可又无计可施。“验收时,只要他说一句不好,几年的工作可能都白干了。”一名驻村扶贫干部说,最怕因为个别贫困户一句不客观的评价,否定了他们付出的巨大努力。(《半月谈》 11月10日)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有一个重要环节不容忽视,这就是扶贫工作中需要涉及的“贫困户满意度”。这是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而且越来越重要。引入这项考核指标,能最大程度避免扶贫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实现扶真贫、真扶贫。
但有些地方对满意度考核过分看重,却给帮扶责任人和基层干部带来不小的压力。满意度考核与电商好差评机制颇为类似,一个差评就可能让某家电商信用分数、排名下降,这对商家当然是有力约束,却也可能因此催生出了“职业差评师”,把差评做成了一项要挟商家的生意,且获利不菲。“碰瓷”的贫困户与职业差评师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满意度机制来实现个人的不当获利。
随着职业差评日渐猖獗,一些电商平台推出了商家申诉机制,遭受要挟的商家通过报警也能实现对自身权益的维护,职业差评行为因此也逐渐得到遏制。要杜绝贫困户“碰瓷”现象,贫困户满意度考核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让其既能真正反映出扶贫工作的成效与贫困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又不至于成为少数贫困户“碰瓷”的工具。
一方面,我们对贫困户满意度考核,必须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另一方面,在以贫困户满意度考核扶贫干部、扶贫工作的同时,也要提供申诉渠道,坚决避免“说一句不好,几年的工作可能都白干了”的怪现象的发生,否则不仅贻误了全面脱贫的战机,也容易挫伤扶贫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贫困户不满意的评价,除了及时了解贫困户差评的原因外,也要向扶贫干部求证,允许他们通过举例子、摆事实来“消差评”。
是否达到脱贫标准、是否退出贫困户之列,不能仅凭贫困户个人的主观意愿,符合相应的指标就应当予以认定。贫困户是弱势群体,全社会都应悉心呵护,但如果一味迁就,也容易滋生“养懒汉”“碰瓷”等不良风气。各级地方、部门不可为了迎检而追求绝对零差评,使得“碰瓷”贫困户有恃无恐、屡屡得逞。
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效,千千万万基层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功不可没,关爱他们的举措也应进一步跟上与细化。脱贫摘帽之后,基层扶贫干部还面临着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减少贫困户里的“碰瓷”现象,让扶贫干部感到工作的成就感,才能更好激励他们在新的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夏熊飞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