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清华学子15年鸟岛情

发稿时间:2020-10-20 06:0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叶雨婷 中国青年网

清华大学鸟岛支队队员在鸟岛拍到的鸟类。本文图片由张书豪供图

2020年清华大学鸟岛支队队员。

清华大学鸟岛支队队员在鸟岛拍到的鸟类。

  鸟岛,坐落于青海湖的西北隅,因岛上栖息数十万计的候鸟而得名。

  在距离鸟岛很远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听到音色各异的鸟语,叽叽喳喳,热闹非凡。登上岛,就可以看见在天空与湖水之间各种鸟类尽情嬉戏。15年来,有一群来自清华大学的少年,每年夏天都会来到这里,与鸟岛的小动物们来一场对话。

  每年夏天,这些来自不同院系的清华学子组成“鸟岛实践支队”,赴青海进行生态、人文等方面的调研,同时加入普氏原羚组、水鸟监测组、遥感组等综合调查小组,与管理局、中科院及其他高校的专业人员共同进行综合调查,不仅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也用一颗颗学子之心传播着鸟岛的科普之音。

  一场与生命的邂逅

  张书豪是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大二学生,也是2020年鸟岛支队的队长。

  2020年上半年,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云之下。为了保证队员的生命健康,支队行程一改再改,甚至两次面临取消的危机。

  “我们一度以为去不成了,直到7月中旬,才终于成立了15人的支队。我们的支队成员分别来自大一、大二、大三,队员学科背景丰富,不仅有我们学院的,还有美术学院、经管学院、精密仪器系等。大家都因为爱好聚在一起。”张书豪说。

  漫长的等待不曾消减大家的热情,反而让期待更饱满、渴望更强烈。队员们经过疫情防控专场培训、支队成员健康状况监测、出发地及接收地疫情状况评估等多项安全保障后,终于在国内疫情形势向好的8月初出发。经历了近半学期的前期准备,临行前,支队已经组织了多次会议商讨行程、分配任务,并且实施了部分宣传任务。

  生态调研一直是鸟岛支队的工作重点,本次实践中支队成员决定兵分两路,张书豪与其中两名同学加入普氏原羚调查组,同管理局工作人员及青海师范大学的学生们一起完成每日监测的数据汇总与总结报告、学习普氏原羚监测方法。

  3个队员分工记录下经纬度、数量、雌雄、幼体、围栏高度以及周围家畜等信息。时而是越野车奔驰在颠簸的草原,时而是步行跨过铁丝围栏、走过沟壑与山丘。快尔玛、生格乡两条样线,造访每一个固定的坐标点,透过望远镜的圆形视野,与数百只普氏原羚远远相遇。

  “最令人激动的,莫过于有两只原羚从山坡上朝着我们的方向飞奔而下,在一行人面前跨越公路到另一边的草原,最近时相距不过两米远。近距离接触带来的视觉震撼,远超望远镜细细寻觅找到的微小身影。”张书豪说。

  支队成员、精密仪器系2018级本科生谢卓凝在行程笔记中写道:“奔跑的速度之快、姿态之灵动,转换方向之矫捷敏健,此时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让人无暇去细细品味,那一刹那,只属于对自然生命力的叹为观止。”

  此外,其余队员则登上鸟岛,开展鸟类行为日节律的研究。他们以已有的斑头雁行为日节律研究为依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了普通鸬鹚与斑头雁的行为日节律观察计划。队员们以布哈河中鸬鹚与棕头鸥的栖息地进行连续定点观察,并完成了《青海湖鸟岛景区外周棕头鸥和普通鸬鹚行为时间分配和日节律研究》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青海湖鸟类行为节律研究的空缺。

  “有些地方,或许一辈子只能去一次。但去过一次,就如同走过千万次。我仍然记得气垫船冲上鸬鹚岛的那一刻,海水的蓝,甘青韭的紫,连同整个小山坡的绿色,勾描出了我对鸟岛的全部想象。”支队成员、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林希颖一直难忘鸟岛独一无二的风景,和那些同学一起度过的时光。

  与生灵共舞,与自然共存

  生态保护不只是面向自然的保护,其根本目的在于寻找人类活动与自然保护的和谐统一。青海湖本地人口多为以藏族居民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居民。在当地的民族文化中自然孕育着对于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的热爱,也让支队同学们深受触动。

  “在访谈中,我从保护局的工作人员那里得知,参与鸟岛保护的不仅有科研工作者,还有许多当地藏民。他们全凭志愿,没有任何酬劳地做这件事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协管员’。”支队成员、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吴坤强说。

  为了解当地居民对于生态保护的独特看法与对生态保护政策的认识,支队队员们在鸟岛附近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进行了走访。在对30多位居民的采访中,他们了解了餐厅与宾馆受到游客客流量减小的影响、小学老师多年教学工作的体会、派出所民警进行普法宣传的心得、石乃亥乡医院院长耕耘实践建设医院的自豪,汇总为《石乃亥乡人文访谈录》。

  在思考与行动中,支队队员们发现,每一代守鸟人都在默默守护青海湖与鸟岛。

  张书豪表示:“一位工作人员说,从小生活在此地,无论是对于自然还是对于这些生灵,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粹的热爱和保护意愿,这或许也跟他们所信仰的有关——万物有灵。无论是插遍了经幡的山,还是周身绘满细致精美纹路的白色佛塔,形色各异的石头,碧玉一般的湖水,都拥有各自的呼吸和命运。”

  一天中午,由于距离吃饭场所太远,张书豪和调查组成员在普氏原羚活动的草原上吃了一些随身携带的简餐,旁边一位当地牧民眼睛一直直勾勾地看着他们,这让张书豪既困惑又紧张。

  “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后来我们组长告诉我,当地牧民有很强的生态保护意识,外人进来,他们会看我们有什么破坏环境的行为。可以说,青海的生态保护不止依靠管理局,当地居民也有很强保护意识。”张书豪说,后来,组长专门和那位牧民解释他们的来意,并保证不会乱丢垃圾,这位牧民才放心地离开。

  15年的坚守

  近2000公里的距离,隔不开少年们与青海湖的羁绊。

  2006年,清华大学生物系(现生命科学学院)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鸟岛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多年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始终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

  而在这15年中,鸟岛也在经历着一段曲折的历史。

  据了解,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青海湖每年都吸引数以十万计的候鸟前来繁衍生息。五六月的时候,岛上能有30多种鸟,最多的时候达到16万多只,景象十分壮观。然而,这里曾经因为人为的捡拾鸟蛋行为,导致了鸟类数量大幅下降,最少的时候,鸟类数量只剩下200多只。

  为了保护鸟岛的自然环境,拯救这样一个鸟类的天堂,2017年起,青海湖景区为减少旅游活动对于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关停了青海湖鸟岛景区,并停止一切旅游经营活动。2018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岛景区和沙岛景区在旅游旺季继续停止对外营业。如今,每年光顾鸟岛的候鸟数量基本稳定在5万只左右。

  而这些清华的年轻学子,也用自己的坚持和积累,推动着鸟岛的科普工作,提高人们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

  支队在科研、宣传等多方面成果颇丰。科研方面,鸟岛支队成员在管理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编制了《青海湖实地观测与研究》《青海湖水鸟迁徙研究》等白皮书,撰写《斑头雁繁殖行为研究》等论文,采集制作千余份动植物标本、万余份数字化标本。宣传和文创方面,“鸟岛与少年”公众号发表科普性文章百余篇。今年,支队还在B站上投稿视频,为了更好地宣传鸟类以及植被科普,还制作便于携带的宣传册《青海湖水鸟70种》,赠予当地居民及游客。

  15年来,鸟岛支队的同学们见证了青海湖日渐美丽的蜕变,见证了当地淳朴多情的风俗文化,也见证了政府、管理部门和当地人民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作出的努力。从设立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力排众议取消鸟岛对外开放、强化科技监控体系,再到现今“国家公园”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在同学们看来,不同时代,变的是政策与方法,不变的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初心。

  “这样的社会实践让我感触很多。一开始,我是因为很喜欢小动物才参与进来,而从鸟岛回来以后,我恨不得每个月都去一次青海,去了解更多有关青海湖的知识,我也希望在学校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生态学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张书豪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清华学子15年鸟岛情
责任编辑:高秀木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