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以美育人的“幸福样本”:北京交大附中东校区艺术教育改革发展探“新路”
发稿时间:2020-10-15 15:25:28 来源: 新华社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东校区大门内的雕塑。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罗鑫
在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东校区大门内左侧,一座名为“定格幸福”的红色大型不锈钢雕塑造型独特、线条灵动,极具视觉冲击力。雕塑由“幸福”两字经过立体化艺术加工后,再巧妙拆解拼插构成,颇具创意,令人印象深刻。
这座雕塑的策划监制者、东校区执行校长赵方军说:“学校的办学思路就是建一所有独特艺术品质的‘幸福学校’,为社会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健美体魄、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
▲这是交大附中东校区艺术楼,过道两侧多种形式的作品。
走进交大附中东校区艺术楼,愈发感受到散发着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国画、油画、创意画……过道两侧的墙壁被师生们用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作品所装饰。
近年来,交大附中东校区以艺术特色发展为契机,运用“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美育实施途径。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提升。
“改成特色校的第一届,‘丰收’的第一届”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东校区是原陶行知中学,2015年,陶行知中学并入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7年海淀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推进科技、人文、语言、艺术、体育五大领域特色高中建设,将交大附中东校区规划为一所艺术特色学校,开展初高中艺术人才培养,为学生多样化成长提供优质平台。
“过去陶行知中学一直开设美术班,积累出一定经验,但是招收来的学生大多基础薄弱,因此能考上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的比较少。”赵方军说。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东校区的学生们展示亲手创作的美术作品。(资料图片)
但是今年东校区毕业生交出一份亮丽的高考“答卷”:2020届高三美术班100%通过北京市美术联考本科录取线,最终被中央美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18所大学本科录取,本科录取率97.4%;2020届交大附中有5名同学(东校区3名,北校区2名)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这5名同学中有两名同学分别是中央美院国画专业全国第一名和中央美院造型专业全国第一名。
“这是我们改成艺术特色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丰收’的第一届。”赵方军说,相比社会上的美术高考班采取速成的培养方式,我们的育人模式是建立在审美素养的浸润过程之中,在建设艺术特色校之初,就开始思考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
交大附中东校区探索的是初高中艺术特色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我们提出借助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美术创意与表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特色素养,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赵方军说。
交大附中东校区从初一开始招收艺术兴趣特色生;初三面向海淀区招收“1+3”美术项目班,开展初高中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高一按照北京市教委有关政策招收美术专业学生,为艺术类高校输送优秀人才。目前东校区有初、高中共22个教学班,670余名学生,从初一至高三均开办美术特色班。
“按照艺术培养规律,更规范化系统化”
“提升绘画技能难度并不大,而提升审美能力和创意能力相对较难。专业素养具有综合性,它的培养过程是长期持续积累的过程。”作为资深版画家的赵方军对此深有体会。
从北京市海淀区艺术教研室主任、高中美术教研员到任职于交大附中东校区,赵方军带领教师团队用半年时间建立起针对初一到高三培养、“1+3”模式培养、高中阶段培养的三套专业课程方案。
长期以来,文化课国家有标准大纲,但是艺术专业课却缺少一个科学、规范和系统的大纲体系。“为了让老师具备整体的专业课程概念,我们按照艺术培养规律,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学习方式,让绘画训练更规范化、系统化,持续提升学生绘画水平。”赵方军说。
交大附中东校区在训练素描、色彩、速写等基础课以及中高考必考科目的同时,拿出一部分时间对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设计、漫画、摄影、动画等进行基本了解和体验。专业课程间隙还会播放达·芬奇、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精彩视频,穿插美术史、美学、艺术概论的讲解,让美学理论与绘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专业表现能力等艺术素养。
专业校长、专业管理;专业大纲,专业培养。交大附中东校区还着力打造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兼职结合的美育师资队伍。
“师资匮乏是许多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瓶颈。没有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很难进行高水平的美育工作。”赵方军说,“我们在建立艺术特色校之初,就首先强调学校美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交大附中东校区一方面坚持从高水平院校引进教师,现已拥有美术教师10名、音乐教师2名,这些教师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艺术名校,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另一方面也从相关知名艺术院校、社会艺术团体聘请高水平专家,定期到校开展教学和指导工作。
2020年中央美院国画专业全国第一名乔小禾同学说:“在此我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们,让我们能在他们的‘肩上’放眼更广阔的世界。在这三年的学习中,我得到了学校各位老师的指点和关心。教授我们专业课的老师是画国画出身,受他的影响,中国画成为我最有兴趣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我喜欢尝试用水墨、宣纸的形式和材料作画,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去跟老师学习书法、线描、素描、速写,在日复一日的训练过程中提升了对国画的学习兴趣,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北交大附中东校区学生主题绘画创作助战“疫”,这是学生作品。(来源: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
建设“学习共同体”,美术与各学科融合
赵方军说,美的传递是以视觉艺术为主。视觉艺术的常见形式是图像艺术。图像包括了图形、色彩、空间等元素,相关研究证明,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要远远大于对文字的加工记忆能力,图像识记比文字识记更直观、更有效。因此,交大附中东校区倡导以图像艺术为主要载体,来开发各学科与美术融合的系列课程,开展富有美育特色的系列活动,构建校园美育环境,打造“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充分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促进教育教学效果提升。
“我们进行美术与各学科融合的课程探索,研究各个学科中蕴含的美育要素,把美育融入各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赵方军说。
翻开交大附中东校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学科与美术融合公开课的课程安排,就有骆驼祥子、函数的奇偶数、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单细胞生物、气体摩尔体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等课程。
“这些融合课程由学科教师和美术教师共同备课,共同执教。学科教师学会恰当运用艺术手段解决本学科问题。”赵方军说,“例如,语文课上运用美术装饰画来宣传推荐好书,数学课中运用美术的连续纹样表现比例关系,历史课中运用建筑绘画表现时代变迁,地理课中运用手绘线描加色彩表现地图,政治课中运用美术图像让深奥的理论具象化等。”
针对有些美育活动零散、无序、无固定课时和缺少师资等问题,交大附中东校区探索将美育活动系列化、特色化实施。开办“美育大讲堂”,邀请区域内优秀教师在每周固定时间面对全校师生开展美学教育,打造精品美育传承平台。2020年上半年的讲座内容包括书香文化、玉石文化、文房四宝、建筑艺术、古籍善本、民间美术、陶瓷文化、实用摄影、雕塑艺术、器乐、地域民俗等。
学校还将“以美育人”的理念渗透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如举办“汉服展演”活动,让师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服饰美”;举办经典诗词朗诵活动,让师生体悟中华文明中的“语言美”;在外出研学的过程中,通过团队互帮互助、遵守规则纪律、尊重地域风俗、保护生态环境等,让师生锻炼“行为美”。还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与美同行”系列文章,思考美、宣传美、展示美。
“我们还注重把学校的发展史、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体现在环境建设中。在硬件上,我们运用艺术手段规划和打造学校环境,采用雕塑、壁画、绘画等形式,在校史馆、图书馆、食堂、体育场、教室,包括建筑外观、绿化等设施中,突出学校文化特色。在软件上, 我们对学校的标识、办公用品等进行统一设计,处处体现美的追求,让人人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真正体现‘环境育人’的功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无限创意。”赵方军说。
“拓展学生艺术实践平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交大附中东校区近年来与国内外高校牵手,已经成为清华美院、意大利罗马美院、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生源基地实验学校”,与俄罗斯列宾美院附中、秦皇岛市第三中学、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属中学结为友好合作学校。
交大附中东校区利用暑假带领学生到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国家游学、写生,与友好校进行艺术交流与互动,各类国内、国际交流活动,逐步搭建起拓宽学生发展的平台。2018年,学校与清华美院合作承办了“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通过艺术的教育”国际艺术教育研讨会,获得社会高度赞誉。
考取2020年中央美院实验艺术专业的陈玫冰说:“学校组织的芬兰游学活动让我记忆犹新,拓宽了视野。艺术是无国界的,通过在芬兰参观与交流学习,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不断地提升美术素养。难忘的还有运动会上我们班精心设计的独具丹青特色的班徽、班服和条幅,彰显了美术班的独特风采。很荣幸成为东校区首届‘1+3’美术班的班长。”
今年疫情发生之初,交大附中东校区组织学生拿起画笔积极参与防控疫情的艺术创作,先后收到初高中六个年级200余幅创作作品,包括绘画、篆刻以及电脑美术等。去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交大附中东校区开展主题为“我和我的祖国”绘画活动,为国庆献礼。
赵方军表示,学校注重结合时事组织作品创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美育教育的点点滴滴。激发学生运用创意绘画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从而强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
▲北交大附中东校区学生主题绘画创作助战“疫”,这是学生作品《医胜疫负》。(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
▲北交大附中东校区学生主题绘画创作助战“疫”,这是学生作品《武汉加油》。(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
▲北交大附中东校区学生主题绘画创作助战“疫”,这是学生作品《最美逆行者》。(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
相关评论:
补齐美育教育的“短板”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罗鑫
长期以来,美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美育课的现象屡见不鲜,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等问题长期存在,忽视了美育对于塑造心灵,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近年来,加强和改进美育成为教育界的呼声。从中央到地方针对美育“短板”采取了不少举措: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与各省区市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一步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
可喜的是,部分艺术特色校以艺术特色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美育实施途径。比如,北京交大附中东校区就在实现“艺术特色校”转型后,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提升。
须看到,“艺术特色校”不是一个名头,而是一份责任和使命。不让“短期速成”的填鸭式、机械式训练成为高考的“敲门砖”,而是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形成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方案,按照艺术培养规律,让绘画训练更规范化、系统化,让艺术教育最终浸润心灵。
“艺术特色校”不是只重专业课,放弃文化课。在北京交大附中东校区,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开发美术与各学科融合的融合课程,融合课程由学科教师和美术教师共同备课,共同执教。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不是相背而行,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应是美育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因此,“艺术特色校”应放宽眼界,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北京交大附中东校区从相关知名艺术院校、社会艺术团体聘请高水平专家,定期到校开展教学和指导工作,赴意大利罗马美院、俄罗斯列宾美院附中等开展游学交流活动,不仅使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更是培育其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