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黄河入海流:你可知道每年造出多少土地?

发稿时间:2020-09-18 13:56:00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 中国青年网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黄河人家》,讲述沿岸人民与母亲河相依相守的故事,记录他们在时代变迁中,与黄河的和谐共生。请听第九篇——《沧海桑田的河》。

  九曲黄河纵横万里,在山东省绵延628公里,奔腾入海。

  自黄土高原起,黄河一路裹挟着泥沙向大海奔流,泥沙堵塞河道,河床不断抬高,淤积、摆动、出汊、改道。历史上,黄河下游有记载的决堤1500多次,如同巨龙摆尾一般,黄河入海口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的大摆动。1976年5月21日,黄河尾闾人工改道清水沟流路,滚滚黄河水从此稳定地向着东营黄河口镇的出海口进发,注入渤海。

  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建立,胜利油田300多处生产设施退出核心区,永久保护黄河三角洲原始自然风貌和独特的物种资源。

  黄河在东营入海,形成湿地系统和壮美景观

  山东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将鸟巢筑在高高的电线杆上,每年秋季,它们成群结队南下在这里休憩、觅食、补给,为越冬的长途跋涉储备养分。

  黄河与渤海的交汇处,黄河所携带的泥沙每年为东营创造出大约30平方公里的土地。从黄河口向上游行驶二三十公里,天高水阔,大地平坦,比稻田荷塘稍高一些的是柽柳、红柳,比柳树更高的,是孤岛采油厂红蓝相间的采油井。

  孤岛采油厂,曾是胜利油田年产量最高的采油厂,尚廷奎、尚海防父子俩在黄河南岸采油队工作了几十年,熟悉每一座油井的方位,也摸熟了这一带黄河的脾气。每年“七下八上”主汛期,在险工段巡河护河,保证河水不会大范围漫滩,是油田工作的重中之重。

  尚海防:这边基本上是咱们的险工段了,14公里险工段。

  尚廷奎:黄河下游所谓的险工这是最险的一个地方,从那边水过来直接碰这个坝。

  尚海防:今年前期调水的时候,水量应该是近几年来洪峰最大的一次。但是调水它是可控的,汛期有些时候是不可控的。

  在下游最后一座浮桥附近,黄河走了一个直角弯。汛期里,水流湍急。

  工作人员:这水得往下退了四五米了,二层台子都出来了……

  尚廷奎:76年新改道改过来的,改道之前,这个地方没有河。

  尚海防:它就是黄河最末端的一些枝杈……

  穿上救生衣,戴好安全帽,尚海防小心翼翼走近已经提前加高加固的河堤,观察水位监控杆的变化。

  记者:那是看水位高低的吗?

  尚海防:现在看不出来了,它这个高度不是水位的高度,得根据海平 面高度计算,底下减多少再加多少……

  远古时代,河与海的交锋催生大量的浮游生物,经过地壳运动生成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1961年,华北地区第一口见油井 “华八井”出油,标志着胜利油田的发现。此后,数以万计的石油工人从大庆、玉门等地汇集到东营。

  尚廷奎老家在垦利县尚庄村,1974年来到孤岛采油厂采油六连,这一年,4岁的尚海防也跟着父母来到采油队,住在防潮堤下的“干打垒”简易房里。那时候,渤海滩涂距离采油队近在咫尺,涨潮时海水能涌到房前。

  尚海防:我跟我妈来的时候是我老家一个爷爷推小推车,把我们推过来的。

  记者:从老家过来,来到这第一印象是什么?

  尚海防母亲:真不如老家的村子,四五口人住那小房子。

  尚海防:用油毡纸再用芦苇扎起来以后盖的房子,有时候到钻井队要点钻杆作为柱子支撑起来。

  尚海防母亲:不管咋着,带着孩子一家人在一块。

  改道第一年,数万人抗洪抢险

  保大坝、保油田

  70年代,黄河尾闾摆动依旧频繁。为了给油田生产和黄河三角洲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1976年5月,黄河人为改道清水沟流路入海。然而在当年8月,黄河下游就发生了大洪水,新筑的河堤、油井岌岌可危。

  尚廷奎:抢黄河大坝,做饭就在野地里刨个坑,支个大锅。雨天天下,水连天天连水,民工做饭的锅漂的满地都是。那时候咱们国家还缺油,还得保油田的十几口油井。水已经到井边上了,抢井的时候,家属去装沙袋子,我们就扛,那真是拼命保住。

  洪水退去,大坝保住了,油田也保住了。此后,黄河水流过清水沟,为油田周边的大片盐碱荒滩带来生机。油田组织职工家属开荒种稻,把盐碱滩变成良田。

  尚海防母亲:有水就好多了,打的稻子挺好,一个人得一万多斤吧,打的稻子一车车往这边拉。

  尚廷奎:这边专门有个管理站。

  尚海防母亲:打好了,晒干了,送过去。

  1986年,尚海防在黄河两岸辗转六个学校读完中学后,进入采油厂工作。夏天要防洪,冬天要防凌汛,始终围着黄河转。直到有一天,黄河,断流了。

  1997年,黄河更是出现了最为严重的一次断流,从河南开封到入海口,断流226天。水库的蓄水日渐见底,所有人都慌了。

  尚海防:洗衣服有时候偷着用一部分生活用水洗洗,有的就自己弄点漂白粉沉淀一下,然后洗洗衣服。最早的时候澡堂大家伙还去洗澡,到200多天的时候,洗澡都没有人去的,洗了还不如不洗,越洗越脏。

  人的困境尚且能够克服,动植物遭遇的却是灭顶之灾。七十年代一挂网就能捞上满满一兜的黄河鱽鱼,濒临绝迹,黄河河口三角洲一度萎缩了七八千亩。

  1998年1月,163位两院院士联名签署倡议书,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年底,《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出台,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1999年至今,黄河干流再没有断流。黄河之水去复来,油田的生产方式也在悄然变化。

  尚海防:八九十年代以前,那时候只要打出油来什么事都得给让路。咱们那个注水井,原来的时候是注黄河水,那时候取黄河水都没有计量,这边用着黄河水,那边废液之类的还得排放。现在我们原油是直接输到孤岛那边,今年油田也准备下决心油不往那边输了,因为这条跨黄河管线危险性太大。

  孤岛镇朝阳三区,尚海防、张会平夫妻俩住在父母的隔壁单元,张会平已经从采油厂退休,每天早饭过后,她会去给老人准备午餐。

  尚海防:我们家老爷子每天早晨到植物园去转一趟。

  记者:今天给他们做些啥?

  尚海防母亲:豆角、丝瓜、肉、鸡蛋。

  张会平:一般都是三四个菜……

  2020年,黄河鱽鱼重现黄河口

  黄河鱽鱼重新出现,这条新闻在东营人的手机上刷了屏。有了黄河水源源不断的滋养,不仅是鱽鱼归来,整个黄河口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张会平:你看两边现在是变成藕池了,以前的时候是种棉花、种玉米,水库那里到了冬天你还能看见野鸭子,还有天鹅,还有水鸟,环境真是很好。

  尚海防家中一直摆放着儿子小时候的玩具——一架战斗机模型。儿子没有选择做“油三代”,大学毕业后当了兵。喝着黄河水长大、流淌着石油工人的基因,夫妻俩相信远方的儿子终将顶天立地,而他们,始终留恋着脚下这方土地、这条河。

  张会平:黄河水一来都有灵气了,树也活了,草也肥了,也有鱼了,也有鸟了,各个方面都好了。

  尚海防:黄河初期的时候像一匹不受驯服的野马,现在驯服了以后,它是像一个特别能包容的母亲。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章成霞,采访之前听说在黄河口如果乘船或者乘直升机,可以看到大片新生的土地像手掌一样伸向大海,如果天气、潮汐情况理想,还能够看到雄浑的黄河和碧蓝的大海“黄蓝交汇”的壮观景象。很可惜赶上雨天,这次采访没有能够目睹黄河口沧海桑田的奇观。

  我问尚海防,没想到守着黄河口半辈子的他竟然也未曾走到黄河的最终点。我想,对他们来说,这一片土地不是每年数十万游客赶来打卡的5A级旅游景区,只是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家园。数十年里,黄河在变,油田在变,生活,也在一天天改变。如果说老一辈油田人曾经对黄河爱恨交加,那么如今,岁岁安澜的黄河、如诗如画的家园、安稳幸福的日子,足以让尚海防一家把对黄河的爱,长长久久地延续下去。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记者/章成霞 王成林 赵国伟 赵新生

原标题:黄河入海流:你可知道每年造出多少土地?
责任编辑:hz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