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拼命想摆脱这令人烦恼、却又无可奈何的生活时,朗诵比赛成为一个小小的转折点。
---------------
我的高一是在漫无边际的孤独感中开始的。
中考超常发挥,我以普通初中全校第二的成绩来到一所私立高中。这所高中在全省以令人咋舌的高升学率著称,我入学那一年的高考中,全省文科前10名,有9个人都出自这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
虽然高考升学率辉煌,但这所学校主打多元、包容和素质教育,招生的宣传册上画满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于是,从被录取的那天起,我就抱着激动和骄傲的心情等待踏进校门的那一刻,我相信自己的生活会像初中一样如鱼得水,还会因为遇见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而闪闪发光。
然而,激动的心情随着高一生活的开始而逐渐降温。握着远高于初中学校绝大多数人的中考成绩,在这里都只能被分到普通班。刚一入学,老师就强调,高中学习难度断层式的增加,当我想和新同学吐槽压力大时,却发现无人倾诉——全年级一半的同学都是从本校初中部升上来的,我在人群中格外落寞。
在不分文理科的高一,我的大多数课业任务都来自数理化。最难的莫过于上课,往往老师刚写出题目,身边就有许多同学报出答案,而我还在努力理解题意。初中追求数学满分的我,月考时甚至没有动力翻到附加题的卷面。最折磨人的是物理,原本就不开窍的我必须面对学校课程不断叠加的难度,卷子中甚至混入竞赛题,分数从60、50再到40多分,拿到不及格的卷子成了我的家常便饭。
就这样,学业和人际压力给了我双面夹击。尽管我几乎在每个课间都向物理老师请教最基本的原理,向化学老师询问那些初中没有打牢的基础知识,却还是在及格的边缘挣扎了整整一年。跟同学交往也不太顺利,每个活动课上,我都试图加入那些相谈甚欢的小圈子,但就是难以融入,阻挡在我们之间的似乎是铜墙铁壁,我只能在墙外游荡。
就在我拼命想摆脱这令人烦恼、却又无可奈何的生活时,朗诵比赛成为一个小小的转折点。各种合唱比赛、科技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是高一年级的特权。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和几个同样喜欢朗诵的同学排练节目。我们每个人都扮演一位现代文学家,在舞台上诵读他的作品。阴差阳错之下,我扮演了郭沫若,不仅是唯一一个性别反串角色,还因为《凤凰涅槃》这个美好的主题而作为压轴节目登场。排练厅成了我每天最记挂的地方,夜幕降临后的操场上,还能听到我们练习的声音。
比赛那天,女孩子们都打扮成民国女学生模样,而我则穿着一身黑西装,独自站在灯光下。台下一片寂静,全是陌生的面孔,我的紧张反倒突然消失了。我以低鸣的“凤凰”开头,以高昂的“欢唱”结尾,就这样完成了来到高中之后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比赛的名次、台下的掌声都已经忘记了,唯独对过程的享受留了下来,从那以后,我好像不再那么害怕孤独。
高一之前,我从没经历过如此艰难的入学阶段。不过,在经过高一的磨砺之后,我终于能抱着一颗平常心,面对后来无数次考试的起起伏伏了。这漫长的一年,尽管学习上不断经受打击,我却找到了自己的真心所爱,在刷题之外钻进图书馆,阅读了许多中外名著,高二分科后,终于感受到了入学时期待的“如鱼得水”,我也找到了真正能一起谈天说地,即使大学毕业后还能常常约见的朋友。因为这些,我不想回到高一,却常常感谢那时没有放弃的自己。
王俞欢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