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上种的一片“可食用”绿植。张伊辰/摄
故事门市部。张伊辰/摄
如何解决精致化街区与“烟火气”社区之间的矛盾?
---------------
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1112号,一间9平方米的绿色小屋,在今年夏天开了一间“故事门市部”。小屋的前身是一家水饺店,再早些时候是弄堂口的一个门岗亭。就像愚园路,一条百年老马路,曾经是与霞飞路齐名的上海“上只角”,在20多年前破落过,现在则成了名声在外的网红街。
梳着一头脏辫的“本土歌手”汤木,坐镇故事门市部担当“店主”。每个人都可以走进这里,用自己和愚园路有关的故事,与他换一段旋律,或者换一杯酒。
一天早上,汤木遇到一个57岁的阿姨,烫着“包租婆”式的卷发、穿着睡裙,叼着香烟。在交谈中,阿姨告诉汤木,她的娘家就在愚园路,30多年前的她年轻貌美,有很多男生追求,她最终选了一个长相普通但真心对她好的男孩,嫁到了昌里路,和丈夫一起开了一爿小店,现在常回愚园路来陪陪老母亲……
后来,汤木“回报”了这位阿姨一首歌:“街角处有位阿姨,叼着香烟拿着手机……她说她30年前前凸后翘美若天仙,后来她选择了爱情嫁到了愚园路开小店。弄堂阿姨,她活得很是洒脱,她说现在的年轻人他只懂工作不会生活。弄堂阿姨,她想成为包租婆,她说现在的年轻人他没有梦想一定是脑子瓦特(上海方言:坏掉)了……朋友,三五吃伐?”汤木觉得,阿姨这个“上一届”年轻人,懂生活又潇洒。
故事门市部,是成立于2019年3月的社区营造团队“社趣更馨”打造的项目。去年夏天,故事门市部还叫故事商店,汤木记得,10月初,一个老人在故事商店门口停下自行车,讲了一个他的故事:
“我出生在原来的公安宿舍,也就是现在的愚园公馆。本来在愚园路安西路口,是一家卖烧酒的店,招牌是关公的形象,广东人开的,酒香很远就可以闻到。以前还有人会牵一匹白马来卖马奶。马上系着铃铛,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就知道他们来了,要买的人就会从家里拿杯子出来,挤一杯马奶回去煮。(上世纪)60年代,有一年春节前后,愚园路修路,整条路都被挖了起来,车子没有办法走,持续了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慢慢地就有各种各样的小摊贩来这里摆摊,三教九流的东西什么都有,有拉洋片的、卖年画的、看手相的、打麻雀的、变魔术的、卖小玩具的……”
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讲故事场景,愚园路的老居民产生了一种身份认同——这里不仅是网红街,更是自己的家。“社趣更馨”负责人许引兰说,在故事商店为期两个月的运营里,有很多这样的老居民来访,有的甚至从杨浦远道而来。后来,故事商店选取了收集到的2000多个故事中的101个,整理成书《故事发生在愚园路》。
去年秋天,故事商店歇业后,汤木又回到愚园路上的音乐工作室工作,成了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好多次听到路人谈起故事商店,“哪能勿开啦”?汤木觉得,有些东西丢了挺可惜,而音乐的表达会更有情感的力量。于是今年夏天,故事门市部回来了。“门市部”的新名字,自带怀旧色彩。每次有人讲了一个好故事,汤木就把歌词写在纸上,装进信封,用火漆封口,郑重地交给讲述者。
作为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之一,“愚园路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性开发要求引入生活、艺术跨界融合的新业态。但当改造如火如荼、老街也变得越来越文艺的同时,老街居民吃惯了的豆浆油条馄饨小店,也逐渐被人均好几百的高档餐厅取代。
故事商店其实在回答一个问题:网红街在不断更新迭代成为旅游胜地和城市地标后,能给仍住在这里的本地居民带来什么?如何解决精致化街区与“烟火气”社区之间的矛盾?“社趣更馨”团队开启的包括故事商店在内的“社区微更新”计划,正是想让游客和居民能“玩”到一块儿,当然“玩法”也不止一种。
愚园路1088弄宏业花园入口处,坐落着一家愚园公共市集。它的二楼由粟上海社区美术馆、LUNA DANCE STUDIO和弥金画廊组成——听上去就是文艺青年爱逛的;它的一楼则充满了真正的“烟火气”——一家社区食堂,不仅有上海人最喜欢的油条、豆浆、粢饭,还有西北小吃、面馆等,真是“一楼柴米油盐、二楼诗和远方”。
不仅如此,愚园公共市集还将愚园路上原本因经营不规范面临取缔,却是把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修鞋、修伞、配钥匙、裁缝等摊位都吸纳进来,只收取低廉的租金,摊主们也保持原来的低价服务。
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康文华说,愚园路作为一个历史风貌街区,无论是居民还是游客,都要能在这里找到舒适的地方。而对原住居民来说,他们享受柴米油盐生活便利的时候,其实也在关注“诗和远方”,两者缺一不可、并行不悖。”于是,这里的老住户们有了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吃完热腾腾的早餐,拎着新鲜买来的小菜,到楼上看看画展、买点上新的文创产品,回家之前还能捎上刚擦得锃光瓦亮的皮鞋。
许引兰说,最初选定这个地址,是被宏业花园里一棵大树下一个开了17年的老修鞋铺吸引,摊主的爸爸就是修鞋的,已是两代人,而且这里总能引来居民聚一起“嘎讪胡”(上海方言:闲聊)。
“可能在很多年轻人或者游客眼中,愚园路是一个网红地标,但城市公共文化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愚园路首先属于这里的居民。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情,是想让本地居民有越来越多的参与权、话语权,让他们有身份认同,有贡献也有收获。”许引兰说。
最近去愚园路,寸土寸金之地还能看到一片130平方米的绿植,种着兼具美观与食用价值的植物,已经被周边居民、商户纷纷认领。有人看到了自然,有人觉出了浪漫,也有人咂摸出了不远的将来的那罐罗勒酱。今年春天时,这里种的是3000株油菜花,附近居民走过路过,常常发表“专业”意见,“这个东西我们老年人太了解了”“你这个花准确来说是白菜型油菜花”……
汤木为此即兴创作了一支作品《一方美好》,歌中唱道:“还记得小时候的大树下,大院里面种着小黄瓜,亲手给你摘一朵小黄花……和以前一样坐上了20路公交,每天准时上下班,在愚园路口下了站……我看见五颜六色儿的小花儿(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
据最新消息,按照居民们的需求,继罗勒丰收之后,秋葵、胡萝卜也将陆续播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