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广大志愿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辞辛劳、奋勇参战、真情奉献,谱写了壮丽的新时代志愿者之歌,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在参与人数、持续时间、服务时长等方面都创造了历史性的新纪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31日,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到881万人,志愿服务项目超过46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9亿小时。”对于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来说,这是一次大考,也是一次检阅,集中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志愿者事业取得的重大进步,对全球志愿服务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我们打了一场几乎没有先例可循的志愿服务遭遇战和持久战,它以严苛的标准检验了我们的专业积累,以巨大的挑战激发了我们的战斗能力,以持久的考验磨练了我们的组织和队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此一役,广大志愿者获得了新的成长,中国特色志愿者事业也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国普遍面临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主动作为,努力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
要切实建立统一高效的宏观动员体系。总体来说,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是具有较大人身风险、较高专业要求的应急志愿服务,必须完全服从防疫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基于此,必须以组织化动员方式为主,主要依靠各级文明办、民政和共青团组织,构建各负其责、协调配合,上下协同、运行高效的动员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志愿服务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枢纽型功能,实现对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团队的社会化动员。
要以社区为主场景,建设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的微观生态。从武汉的经验来看,社区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主战场、最前线。社区存在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志愿服务需求,也蕴藏着最广大的志愿者资源。但长期以来,社区是志愿服务最大的短板,多数社区缺乏志愿服务组织、队伍、项目和阵地。社区党组织要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党员团员回社区报到等工作机制,着力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志愿者;充分激发社区物业和业主委员会的主人翁意识,培育和孵化业主志愿者组织,以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和项目,引领志愿者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韧性建设,逐渐形成富有活力的社区志愿服务微观生态。
要围绕疫情防控实际需求,做好应急志愿服务项目建设和队伍储备。志愿服务要坚持需求导向、项目驱动。从数据统计看,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社区联防联控、交通要道体温检测及登记、防疫宣传和科普、支援一线医护人员及家属、滞留人员及居家隔离人员关怀、在线心理疏导和医疗咨询、协助防疫物资生产、支持复工复产复学等类型,要针对这些需求和类别,鼓励各类专业志愿服务组织进行项目化设计,或者承接具体服务项目,以此提升服务质量。要围绕实际需求和具体项目,有规划、分专业、常态化作好志愿者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储备,努力打造适应多种领域和需求的应急志愿者队伍。
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依法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月底发布的工作指引曾明确要求,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坚决做到防护措施不到位的绝不上岗、防护培训不合格的绝不上岗;科学设置志愿者岗位,严格控制志愿者数量,合理设置志愿服务时长。在疫情最严重、防护物资最匮乏的时候,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依靠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和“特殊团费”,为基层一线志愿者筹措资金、采购防护物资。志愿者保险也是经过艰难的协调,到2月初才得到解决。维护志愿者基本权益是志愿服务组织者的法定义务,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带头依法履责,着眼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长期需求,尽快建立能够满足志愿服务应急响应的保障机制和保障标准。
要从满足疫情防控实战需求出发,努力提升志愿服务信息化水平。我们是在5G时代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志愿者的动员招募培训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志愿服务、协助做好舆论引导和氛围营造工作,似乎都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几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都乏善可陈,其保有的庞大的注册志愿者数量和实际参与抗疫的志愿者数量之间相差甚远,强大的系统并没有发挥大数据对志愿服务的支撑功能,仅仅实现了数据统计的功能。这从实战的角度证明,既有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与丰富的志愿服务实践、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匹配,应该站在充分尊重志愿者主体地位、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实战的角度,重新论证,重新建构。
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当此大疫,我辈不为,更待何人;此时不为,更待何时。从汶川到玉树、到雅安,志愿者无役不与,旗帜高扬。愿心手相牵、合力致远,一起走过最难忘的日子。
(作者系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朝晖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