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你我都可能是那个被公共汽车抛下的人

发稿时间:2020-08-21 06:2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曹林 中国青年网

  这条新闻读来让人感觉很难受,心疼现在的老人,觉得有些地方对老人太不友好。媒体报道,哈尔滨一老人疑因没有手机扫健康码而无法乘坐公交车,司机按照规定停车拒载,随后老人遭到乘客的谴责,民警接警后将老人带离公交车。哈尔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乘坐公交车必须扫码,暂时没有测体温等其他方法。交管局解释扫码是为流调服务,是严格执行上级关于防疫的措施,疫情期间乘坐公交车,出入商场、社区等公共场所均需扫码。作为一个公民想出门需具备扫码的条件,否则只能有家人或朋友同行,帮其添加扫码。

  防疫大半年了,有些地方的管理水平还如此之落后,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这种忽略老人的问题在好多地方都暴露过,都及时调整了政策,有的地方增加了人工登记,有的地方老人可以对车载摄像头出示身份证乘车。决策的人家里没老人吗?自己没有老的那一天吗?制定政策时怎么不借鉴一下其他地方的经验?这就是官僚主义麻木不仁,对老人毫无感情,把尊老的传统丢得一干二净。一个网友怼得很好:根据相关人员的回答可以得出“作为一个公民想出门所具备的条件包括有一部智能手机”的结论。

  想起几个月前豆瓣那篇《被公共汽车抛下的人》,作者讲了他坐公交车时目睹的一幕,坐公交车需要乘车码,一个提着大袋小袋上车的外地人不会弄,手机没有绑银行卡,没有下载软件,又被系统提醒不是安全账户,弄半天都是“无效码”,司机一直让他下车叫路边的年轻人帮着弄一下,车上很多人都觉得他耽误了自己的时间,让他下车。别人帮着刷不行,得实名制坐车,现金也不能用,最后那人只能下了车。与其说是被公交车抛下,不如说是被技术抛下——因为不是媒体报道,无从考证文中叙述的真假,但反映出的生活镜像却很真实,不断有新闻印证,没有健康码,被公交抛下、被地铁抛下、被超市抛下,这样的新闻太刺眼。

  去年有个全国人大代表想到了这些群体,他追问:在目前中国2.4亿的老年人中,有多少能熟练使用手机付款?会用打车软件?会在网上订票?会解锁共享单车?会网络预约挂号?他指出,数字鸿沟将造成在信息化社会中老年人新的社会排斥和新的不平等。是技术抛下了这些人吗?不是,技术的初衷是友好的,逻辑中带着增加人类福利的亲近性,但必须看到,每个技术本身都有一道鸿沟,将那些缺乏接触能力的人排除在外。

  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技术以人为本,这句激动人心的口号,本身是以技术推广和使用者为中心的。上着网课的时候,很难想到那些没有手机、没有无线网络、上不了网课的孩子。把坐飞机、喝星巴克、手机支付当成生活日常的时候,很难想到这组颠覆一般人认知数据:我们的社会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90%以上的人没喝过星巴克,50%以上的人没喝过农夫山泉,6亿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很多角落,有很多盲区。

  工具理性的一个典型思维是,以工具使用者的利益为中心,而忽略那些工具之外的人。是的,对于信息统计来说,手机扫码是最方便、最有效率的方式,便于管理,可有没有考虑过那些没有手机或不会操作的人?是的,这么想会增加很多麻烦和成本,要专门安排志愿者帮那些不会操作的人,要为那些没有手机的人安排留个人工登记方式,但为了不落下每一个人,这是应该付出的成本。这些人不是“麻烦”,他们有权利享受到普惠每一个人的公共服务。

  评价技术的文明友好度和社会的现代化水平,不是看那些精英人士的生活如何方便和高级,恰恰要看对老人、孩子、弱势群体是否友好。如果最弱者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这样的社会肯定坏不到哪里去。前段时间看一篇报道说,疫情期间武汉社区禁足的时候,就有很多独居老人因为没有智能手机而不能订菜买药。有些老人等到志愿者上门时,家里都快断粮了。多亏了社区志愿者的拉网式排查,老人们的生活饮食才有了保障。疫情中那张医生陪着高龄老人看太阳的经典照片,就是不抛下每一个人的生动写照。

  什么是文明?就是一代人为另一代人考虑,掌握资源的人替曾经呵护他们的人考虑,文明才能绵延不断生生不息。想到了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思考问题时把自己放到那个“我也可能是那个最不利者”的角度,才可能达致公正。当自己身处多数人的强势位置时,能保持着对少数人不利位置的考虑,不让每一个人被抛下,这也是文明的真谛。

  每一次看到类似“一个人的车站”的新闻时,总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偏僻的地方,虽然一个站只会有一个人上车,但仍会停下来,一个站只有一个上学的孩子,仍耗费巨大成本保留着这个车站。为了不抛下一个人,付出巨大的代价去救他。一个人的毕业典礼,学生生病无法参加毕业典礼,校长专程驱车百里去病房为一个人完成毕业典礼。“一个人”总有一种动人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对人的关怀,让我们相信,当自己可能成为那“一个人”时,不会被抛下。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你我都可能是那个被公共汽车抛下的人
责任编辑:高秀木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