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大学教授十年助力家乡教育公益

发稿时间:2020-08-21 06:14: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凌晨4点多,天色熹微,54岁的彭礼堂登上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科”)所在的喻家山开始早锻炼。失眠已经是30多年的老毛病了。等到5点半,彭礼堂给自己在微信、QQ上创建的30多个学子群里的孩子一一问候“早(安)”,比闹钟还准时。

  2011年,彭礼堂建起一个名为“华科麻城学子之家”的组织,为来华科求学的麻城籍学子提供公益性教育帮扶。10年来,这个特殊的“家”不断更迭壮大,彭礼堂在自己办公室门口竖起了“黄麻万松公益书院”的木牌,网络上有了武大麻城学子群、“985”黄高学子群等30多个群,彭礼堂成了5000多名青年学子的“大家长”,有人称呼他“院长”“知心大叔”“教育摆渡人”,还有学生喊他“彭爸爸”。

  10年前,这位大学教授就向学子们公开了自己的微信和联系电话,高考焦虑、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和父母闹矛盾、找不到女朋友……“有任何事都可以给彭老师打电话”。距离近的来找彭礼堂聊聊天,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顿饭;远的就打电话。彭礼堂说,只要心态够好,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失眠反而给了他更多时间做教育公益。

  大别山深处的麻城是彭礼堂的家乡,也是他教育公益的起点。

  10年前,彭礼堂第一次来到麻城一中宣讲招生,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真诚又质朴的脸庞,他想起了自己——那个从麻城的山村里走出来的少年。在他年幼时母亲离世,文化程度不高的父亲靠在农村微薄的收入养育5个孩子。彭礼堂的童年记忆里永远都是“饿肚子”,到读高中前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彭礼堂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有些麻城孩子却没有这么幸运。有的因为填错志愿,错失了上更好大学的机会,还有的学生因为家里穷,考上大学却中途辍学。

  “这么多这么好的孩子,不能不管!”听到中学老师的介绍,彭礼堂决定每年回来给孩子们做志愿填报、择校指导和帮扶。

  麻城一中毕业的邹紫薇是最早加入“华科麻城学子之家”的成员之一。高考填报志愿时,彭礼堂到班里了解了每个学生的报考意愿,这也是邹紫薇第一次见到彭老师。

  当年9月,邹紫薇跨进华科校门。新生入学第一天军训结束,回到寝室,突然接到彭礼堂老师打来的电话,问她军训的情况,是否适应。听着电话那头的乡音,熟悉又感动。那一天,来自麻城的20多个学生都接到了彭礼堂的暖心来电。

  入学、军训、保研、读博,邹紫薇在很多关键的人生节点都愿意和彭老师聊天。“他完全没有长辈和教授的架子,说话就是发自内心的感觉”,在彭老师的鼓励下,邹紫薇如愿上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时,邹紫薇专门参加了彭老师组织的学子交流会,像曾经帮助自己的学长学姐一样,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在很多同学的印象里,彭老师还特别爱请大家吃饭,新生入学和老生毕业是“必吃”的,逢年过节还请孩子们来家里做客。彭礼堂经常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出差,每到一个地方,他也都会在学子群里吆喝一声,招呼当地的孩子出来聚一聚。

  彭礼堂觉得,重要的不是吃饭,而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温暖的环境。“有这样一个互相交流的组织,他们会适应得更好”。

  有一次,一个学生生病了,在宿舍行动不便,彭礼堂夫妻俩把他接到家里,全方位照料。

  与年轻学生接触多了,彭礼堂渐渐发现,有的孩子以前所有的目标就是考个好大学,真正考上了,就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有的孩子从小一帆风顺,遇到一点挫折就开始怀疑人生。“大学校园里心理出问题甚至跳楼的,玩电子游戏挂科退学的,惨痛故事屡见不鲜”。

  彭礼堂的公益增添了新的内容——教育励志,谈挫折与磨砺、谈梦想和幸福。“学生大学以后心态失衡,在中学就有苗头了,不能等他们进了大学再关心,要把‘教育经’送到中学去”。

  10年来,彭礼堂的义务讲座上百场,听众数以十万计。范围从麻城出发遍及全省,甚至省外也有学校慕名来请他。别的专家教授要花钱才能请到,彭礼堂有自己的“三不”原则——不收钱,不用派车接,不用人陪同。这个夹杂着家乡口音的985高校大教授一次讲座一两个小时,有时讲得起劲儿,3个小时都停不下来,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彭礼堂爱给孩子们讲故事,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大家看到我经历了这么多困难,现在还活得人模人样的,就觉得自己遇到的挫折不算什么了”。

  他还愿意分享自己做公益的故事。过去10年里,他跑遍了麻城10余个乡镇,哪家孩子有困难,他就到家里走访。

  每次讲座,彭礼堂总有自己创造的“金句”,比如“追求卓越、享受过程、接受平凡”“能做第一做第一,不能做第一做唯一,不能做唯一做自己”。

  有学生把他讲的金句打印出来贴在床头勉励自己,还有学生说恨不得住到彭教授家里。彭礼堂梦想着建个能住成百上千人的公益之家,“把孩子和家长接来一起住,让他们天天感受正能量”。

  彭礼堂发现,有些孩子容易走极端,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的心态问题。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复印件”,辛苦供孩子上学,是想控制孩子。他又创建起一个“600分宝妈家长群”,给家长和孩子两头做工作。

  有段时间,一位学霸的母亲每一两个星期就来找彭礼堂。看了自己儿子和彭老师聊天的内容后,她很不解,“怎么儿子和你说话很讲道理,和我就不说人话?”平时,儿子和母亲根本聊不了两句就会冒火,还对母亲屏蔽了自己的朋友圈。

  “我养你这么大,容易吗?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们吗?”彭礼堂听着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很难受。他告诉家长,不管是高考、考研还是谈恋爱,为人父母不要太贪心,不要逼得太紧。

  彭礼堂说建家长群能拓宽他们的生活圈,在和其他“宝妈”“宝爸”的交流中找到新的生活乐趣,“有别的事可做了,他们就不会全部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了”。

  线上线下,彭礼堂一直乐此不疲地奔波在路上。

  华科2015级麻城籍刘世恒见证过一个故事。有一年暑假,得知刘世恒的高中同学家里遇到困难,父亲患了癌症在汉口住院。彭礼堂立即叫上刘世恒一起赶到汉口看望,并拿出自己不少的钱交给孩子家长。夏天的武汉太阳很毒坐着公交车过去,要花一个多小时。刘世恒第一次感受到彭礼堂常年奔波的不容易。

  听说家乡有一位做公益教育事业的教授,正为儿子高考填报志愿犯愁的麻城人姜长春也曾慕名拨通了彭礼堂的电话,彭礼堂耐心解答了半个多小时。当天下午,彭礼堂正好回乡,又和姜长春约在酒店见面。彭礼堂订的是一个不足7平方米的小单间,他拿出包里自带的矿泉水“咕噜咕噜”喝了大半瓶,喘了口气就开始问姜长春儿子的情况。

  从下午讲到晚上,姜长春对招生政策和自己儿子的志愿填报有了全新的了解,打算安排一顿晚餐答谢,彭礼堂连连挥手拒绝。最后实在拗不过,他同意去附近广场的小吃城,吃了一个当地的火烧耙和一碗白米粥。

  随后,彭礼堂又赶到一位退学研究生的家中。学生被保研到武汉高校,读了两个星期就不想留在学校里了,一心想当作家。这已经是彭礼堂第三次来给他做思想工作了,“家长气得不行,我也只能劝他们理解孩子的选择”,最后,孩子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家长也决定给孩子一个尝试的机会。

  这些年,除了做学业指导、心态教育讲座、走访学子家庭,彭礼堂还是青年学子们的“红娘”。他把那些婚恋问题没有解决的大龄青年专门拉在一个群内,最开始是“黄麻学霸孩子脱单群”,后来扩展到其他学校脱单群,还不时地组织湖北地区的联谊活动,到东湖划船,去公园爬山。

  而今,彭礼堂促成了十几对新人,每次他都会带上一个大红包,去主持他们的婚礼或做证婚人。

  10年过去,没有团队组织,没有固定经费,没有专职人员,彭礼堂开着私家车从武汉到麻城、黄冈、红安等地。手机里的“群”越来越多,来求助的孩子和家长数以千计。

  不少教授、教师开始参加到他组织的活动中来。被誉为国民网红教授的华中师范大学老师戴建业,和彭礼堂同为麻城夫子河人,听闻这位老乡的公益事业,他二话不说欣然入群,和年轻学子见面座谈,场场爆满。北京大学罗玉中教授答应做他的教育公益群顾问,中科院院士彭建兵主动来给孩子们讲课,暨南大学教授尹芝南、华中大“引力人”涂良成、美国加州大学袁新意等教授都成了公益群的一员,让孩子们既开阔了视野,也有了学习的榜样。

  长期做公益事业,彭礼堂自己经济上偶尔也会出现困难。今年4月,因为还房贷的资金挪不出来,他给自己35年没见面的同学发了条短信借款。平常回家乡理发、修车、住旅馆,当地老板一看是年年来给孩子讲课的彭教授,总是不愿意收他的钱。彭礼堂感慨,这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未来如果有能力的话,我也很想像彭老师一样做一个博爱、有情怀的人。”每每收到学生们这样的短息,彭礼堂总有一种“打鸡血”的感觉。孩子们越来越好,给了彭礼堂坚持下去的力量,“一切才刚刚开始,我还可以再做20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实习生 汤春燕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大学教授十年助力家乡教育公益
责任编辑:高秀木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