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开山悍将”

发稿时间:2020-08-20 07:4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沙子呷(右一)带领官兵在爆破作业面装填炸药。刘明松/摄

  沙子呷和妻子莫小梅应邀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应征入伍新战士上役前教育课。魏玉麟/摄

  火箭军某工程旅营长沙子呷有一双粗糙的手。由于长期与水泥、钢筋打交道,他的手上布满毛刺,手掌磨起厚厚的老茧,手腕上还留着几道划伤后的疤痕。

  曾经,他希望用这双手按下发射按钮,亲眼目睹导弹直刺苍穹。但穿上迷彩服后,他才知道自己的使命不在台前,而在幕后。

  沙子呷的工作地点在岩层深处。在那里,他带领导弹工程兵开掘坑道,构筑阵地。如果把导弹比作长剑,他们的任务就是为利剑铸造可靠的“剑鞘”。

  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有张一米来长的图纸,标注着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施工“战线图”,也是他的成长路线图。入伍18年里,他和战友们征战南北、跨越东西,用双手在群山间构筑起一个个优质国防工程。

  “宁愿累掉几层皮,不让导弹等阵地”

  在岩层深处干了18年,沙子呷对导弹工程兵的苦深有体会。

  2002年参军入伍后,他的第一个岗位是风钻手。当时的施工条件还比较简陋,风钻是最原始、最基础的施工工具。在空气潮湿、粉尘弥漫的阵地上,他抱着七八公斤重的风钻狠狠凿进岩石,一天下来手臂酸疼,吃饭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更难受的是,长时间奋战在大山的“心脏”里,时空感知产生紊乱,让人身心俱疲,就连新鲜空气和阳光都是奢侈品。

  作为从大凉山里走出来的彝族穷苦孩子,沙子呷小时候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儿、背着弟弟上学,吃了很多苦。但来到导弹工程部队以后,他觉得以前的那些苦都不算什么。

  沙子呷从小向往当兵,小时候鞋子穿破了,父母想攒钱给他买双新鞋,却在他的央求下改成了买“军帽”。来到部队后,虽然和想象中操枪弄炮的军营生活不同,但他从没有想过放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是干啥,咱们都要干出个名堂来。”他经常这样鼓励同年兵。

  在原该旅副政委、山西省军区应县人武部政委陈联盟眼中,沙子呷是个“傻”得可爱的兵。2004年11月在西北担负某国防施工任务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受冻,战士们需要用“小太阳”取暖器来回照射混凝土。一次夜班,陈联盟看到他不停移动取暖器,自己的手却被冻得通红。

  “你烤一烤啊。”陈联盟关心地说。“不行,宁可把手冻伤,也不能把混凝土冻坏。”沙子呷边干边回答。从此,陈联盟记住了这个“把质量看得重于生命”的上等兵。

  凭借着吃苦耐劳的憨厚劲儿,沙子呷很快在全旅出了名。施工攻坚阶段,战友守着一台风钻都累得气喘吁吁,他却扛着两台风钻交替施工,忙得不亦乐乎。

  高空焊接空间狭窄,作业时电焊罩戴不上,他干脆“裸脸”上阵,皮肤被灼伤脱皮,眼睛也被弧光刺得红肿。战友们劝他不要这么拼,但他总怕误了工期,一直坚持在工地上。

  “宁愿累掉几层皮,不让导弹等阵地。”他指着横幅上的大字对战友说。

  在不知疲倦的奔跑中,沙子呷的成长进步也刷新了旅里的纪录:当兵第一年当副班长,被评为优秀士兵;第二年当班长,成为工区第一个上等兵班长;第三年初套改士官,成为全旅最年轻的代理排长。

  2010年,沙子呷跟随连队转战南方,担负某重大国防工程的扩散石被复和防护门施工。在作业面上,他遇到了老营长甘志亮。甘志亮想检验一下老单位的战斗力,把原本18天才能完成的防护门施工任务交给了他,并要求半个月内完成。

  “老营长,只需要10天就够了。”沙子呷立下军令状。当天下午,他就带领全排进了施工阵地。当时正值盛夏,阵地如同一个大蒸笼,大家干脆赤膊上阵,任汗水直流。

  7天时间,大功告成。沙子呷把甘志亮请到作业面验收,当看到眼前高标准完成的防护门时,甘志亮忍不住称赞:“你小子越来越能耐了,我喜欢!”

  读懂岩石“语言”,处置多种险情

  在施工阵地上忙碌的同时,沙子呷并没有放弃学习,他的心中藏着一个军官梦。

  2010年9月,在经历过4次提干失败后,沙子呷终于被保送进入原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学习。毕业后,他重新回到施工一线,从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一直干到营长,转战大半个中国,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开山悍将”。

  担任连长时,沙子呷的工作作风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他曾带队挺进大漠深处,执行某特殊国防工程被复施工任务。在岩层深处的施工阵地上,他带着战士们身穿防护服,半跪在仅1米高、0.8米宽的作业面上捣固混凝土,确保均匀地搅拌压实每一个部位。

  每次施工收队,官兵们浑身上下溅满泥浆,难分彼此,像一队活动的兵马俑。3个月后,他们比预期提前一个月完成阵地建设任务,一次性通过上级的竣工验收。

  整天和石头打交道,沙子呷的经验越来越丰富,逐渐摸透了不同种类岩石的“脾气”。一次转战施工中,进驻第一天,他抡起大锤,在山体上连续砸了十几下,提醒大家说:“这里地质条件复杂,极易出现崩塌,施工的时候要万分小心。”

  “你是神仙呀,掐指就能算?”一名“老工兵”第一次见有人“砸壁” 研判险情,毫不客气地说。

  “你们刚才都听见了,敲击这里的岩石发出的是‘嘭嘭嘭’的声响,老百姓给它起了一个非常形象且好听的名字,叫做‘山响’,这就是岩石的言语,是给我们作了提示,你不信就等着瞧吧。”

  果然,几天后作业面出现塌方,由于预警及时、规避到位,避免了人员伤亡。从此,沙子呷成了传奇人物。

  几年前,担任副营长的沙子呷带队执行某工程改建任务。这里被工程专家称作“地质博物馆”,泥夹石、破碎岩、黄泥层等各种情况都可能遇到。

  官兵进驻施工阵地不久,就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塌方:拱顶上方出现一个椭圆形大窟窿,塌方碎石泥土多达800多立方。

  这是极为罕见的险情。沙子呷立即制订方案、请教专家,带领经验丰富的骨干进入塌方地段。打炮眼、注锚杆、型钢支护、挂网喷浆,在他的指挥下,突击队员们有条不紊,像打补丁一样,一处一处为岩石加固厚厚的防护。

  两个多月后,他和战友们把万余根钢管插入岩石的“心脏”,成功突破沉降坍塌地段,为阵地穿上了一件坚固的“铠甲”。有着30多年国防工程施工经历的旅长张杰看了他们的施工成果,不禁连说了几个“了不起”。

  解决施工“痛点”,打造智慧工兵

  在战友们眼中,35岁的沙子呷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工作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硬汉,但外表粗犷的他也有精打细算的一面。

  “刚见面以为他是张飞,但是他能绣花,心很细。”曾在兄弟连队当主官的副营职干事孔令鑫记得,施工时,为了确保工程精度,沙子呷专门把测绘刷点的刷子改小,最终实现坑道零误差贯通。此外,他负责的地段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要求施工,“就像是艺术品。”

  生活中,沙子呷是个宽容的人,喜欢和战士们打成一片。但一到施工阵地,他立刻变得锱铢必较,最听不得“差不多”3个字。

  2015年6月的一天,他到作业面检查夜班情况,发现侧墙底部有一部分土工布焊接不牢,裂开了一道3厘米长的口子。裂缝在底角,不影响施工质量,但他还是坚决要求将模板拆除,把土工布重新焊接好。

  “虽然不影响大局,但是这种做法规范了战士施工养成,培养了良好的施工作风。”张杰听说后也赞成他的做法,“把沙子呷放在工区,我们非常放心。”

  沙子呷的细心还体现在对施工器材的创新上,张杰发现,他总能敏锐地发现施工中的“痛点”。

  被复施工中,大家要站在拱顶的钢筋网上,用混凝土输浆管向侧壁模板内同步打浆,保持压力平衡。然而,输浆管只有一条,需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左右搬运,既危险又消耗体力,还容易导致数十米的输浆管被堵,处理起来非常麻烦。

  经过多次思考,一个想法逐渐在沙子呷脑中成型:事先把左右侧墙和拱顶方向的管道布设好,再在作业面中心设置一个“滑移式分浆器”,利用液压系统控制混凝土流向。

  很快,这套新的灌浆系统就出现在作业面上。按照这个新方法作业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有效避免了堵管的情况。从此,“滑移式分浆器”成了大家赞不绝口的“神器”。

  在18年天南海北的施工任务中,只要遇到难题,沙子呷总是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前几年,东北某重大工程建设开工,他受领任务的时候正值寒冬,气温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混凝土无法搅拌,十几台开山凿岩的工程机械也无法启动。

  看着日历一天一页地撕掉,他心急如焚,再耽搁下去,工程无法按时交工,大国长剑将“无家可归”。经过多次调研论证,他决定在工程机械库房放置4个煤炉取暖升温,确保工程机械正常启动,在工区加装一套混凝土锅炉房,用50多摄氏度的热水搅拌混凝土,再加入速凝剂、早强剂等提高凝固强度,确保工程质量不受影响。

  最终,这一套“组合拳”解决了东北寒区冬季施工难的问题,工程如期交付使用,沙子呷整理的寒区施工“战法”在全旅推广。

  此外,他还领衔研发“平顶滑模台车”“喷雾降尘装置”等12项革新成果,探索出“上料捣固一体施工法”“通风排烟自控法”等新训法工法,带出了一批革新能手,使智慧工兵的理念深入人心。

  “他干遍了阵地上的工种岗位,既练就熟能生巧的本领,又有创新创造的激情,这都是18年来日复一日积淀而成的。”旅政委蒋刚彪评价说。

  是硬汉,也是暖男

  担任主官后,沙子呷非常注重官兵安全,战士觉得没有把握的地方他绝不批评,而是亲自上阵示范操作。“如果这次批评了,下次他可能就自己蛮干,容易留下安全隐患。”

  国防施工属于高危行业,沙子呷当新兵时就经历过生死考验。有一天,他正和几名新战友进行爆破作业,大伙儿爬上作业架,聚精会神地装填炸药。突然,“轰”地一声响,他还没反应过来,只觉得后背一凉,像刀尖划过一般剧痛,紧接着就是震耳欲聋的石块碎裂声。

  沙子呷本能地扭头,发现是拱顶掉下一块黑板大小的巨石,擦着他的脊背砸在了地上。再一看,身后的战友闫卫衡不见了,旁边用来储存施工用水的水池泛起一片红色。

  “快救人!”沙子呷顾不得后背的剧痛,从两米多高的架子上跳下来,把浑身是伤的闫卫衡从水坑里拖出来,紧急送往医院。

  经过诊断,闫卫衡全身有12处严重骨折,浑身上下都是伤口,幸运的是抢救及时,没有留下后遗症。

  经历过这件事,沙子呷似乎理解了“工区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打仗”的含义。也是这次经历让他明白,对导弹工程兵来说,“安全是最幸福的事。”他下定决心,要让战友们“好手好脚地来,好手好脚地走”。

  因为注重安全,沙子呷在工作中要求很严,经常在作业面上来回检查。一天凌晨,突击队进行钻爆作业时,负责装药的战士因为犯困操作失误,爆破时出现了哑炮。出现哑炮本来是正常的事,但几名战士觉得人工排爆时间很长,决定用挖掘机排爆。前来巡查的沙子呷发现后,立即吼道:“你们是不是疯了?这样侥幸冒风险,会付出血的代价!”

  原来,使用挖掘机排爆危险系数很大,一旦铲齿和岩石发生摩擦,很容易产生火花,引起残留炸药的二次爆炸。叫停挖掘机后,沙子呷把袖子一撸,卷起裤腿,开始徒手搬运碎石。那一天,他带着大家从凌晨4点一直干到中午11点,终于化险为夷。

  反思会上,他严厉批评了这种冒进行为,但也了解到战士们凌晨三四点又累又困,容易造成误操作。在总结出按规操作、配备安全执法记录仪等措施后,他又决定每天凌晨4点为工地配送加班餐,为战士们补充体力。

  虽然在工作中非常严厉,但在生活中,沙子呷却是一个十足的暖男。在阴雨连绵的南方施工时,很多战士得了湿疹,他到工区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一座玻璃烘干房,并安排专人为官兵洗衣服和床单被罩。

  常年在阴暗潮湿的阵地上施工,一些战士患上了关节炎和风湿。由于平时很难见到太阳,有的战士甚至画了一幅太阳贴在墙上。沙子呷把这些岩层深处的故事讲给妻子莫小梅,莫小梅心疼战士们,翻山越岭挖草药,按彝族偏方配成一个个草药包,定期往连队邮寄。

  她还用彝族传统工艺拼出一面红、绿、蓝三色旗子,中间绣着红色的太阳。从此,这面旗子在整个工区传递,掘进施工到哪里,这颗太阳就“照”到哪里,“很暖心。”

  “跟着沙营长干很苦很累,但是很痛快,我们都愿意跟着他干。”二营三连班长王胜东说,“他是我的领导、我的兄弟,更是我的精神气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达 通讯员 李永飞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8月20日 07 版)

原标题:“开山悍将”
责任编辑:温暖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