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他们接过了自主创新的“接力棒”

发稿时间:2020-08-13 06:0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程鸿鹤 中国青年网

  张扬军教授(前排左6)在实验室前与同学们合影。在他看来,青年大学生应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掌握与未来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产业的需求相结合。

2019年,李也(左三)凭借飞行汽车的创业项目获得了清华大学启航奖金奖。

  李也团队设计的涵道风扇工业无人机概念图。它适用于高层火情勘察、长时间消防灭火和救援等多重场景。

  李也团队设计的涵道风扇工业无人机概念图。它适用于高层火情勘察、长时间消防灭火和救援等多重场景。

  今年,“就业”成为不少高校毕业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人。而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其中,作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高校中,青年学子如何完成“自我升级”?从“就业”到“创业”,他们又该作出怎样的选择?

  就业不慌:在大学里学到“真能力”

  将飞行汽车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金宇智读博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冒险”。

  作为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的博士生,入学前3年,金宇智一直将研究重点放在“特种动力新概念发动机”上。然而,本可在该领域安稳毕业的他,心中却怀着一个挥之不去的“飞行梦想”。

  博士三年级时,金宇智心情忐忑地敲开了办公室的门,他向导师“摊了牌”——毕业论文要研究飞行汽车。

  有些出乎他意料的是,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导师张扬军的全力支持。

  “一方面,飞行汽车将道路从地面拓展到低空成为立体交通,可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博士生导师,更要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作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扬军深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下,汽车与航空技术必将实现跨界渗透与融合发展。

  导师的肯定让金宇智顿时有了底气。在张扬军以及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特种动力团队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下,金宇智投身飞行汽车的研究。而这次破釜沉舟的冒险让他收获了令人惊喜的回报。

  近日,金宇智、钱煜平、张扬军和诸葛伟林等4位师生凭借论文“电动飞机涵道风扇与电机建模与初步集成设计”,一举摘得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颁发的2019年度SAE莱特兄弟奖章。这是该奖章自1924年创立以来,首次由中国大陆学者获此荣誉。

  事实上,在张扬军教授团队,具备这样的跨学科思维的优秀青年大学生还有不少。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就像驾校,学到‘真本领’至关重要。”张扬军向记者直言,无论毕业后前往何处,跨学科思维的养成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将是这些青年人才受用终生的特质。

  “人们拿到驾照后,不管开的是宝马还是桑塔纳,驾驶技术都是一样的。而在汽车行业,面向未来的技术、产品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学科基础是相通的。学生应该建立跨学科的思维,并不断学习,才能培养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张扬军表示。

  在他看来,随着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业加快了电动化、轻量化、智能网联化和共享化的转型速度。汽车也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向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进化。

  如今,汽车行业处于转型期,传统汽车工程类专业学子就业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张扬军认为,交通出行行业依旧是未来就业的热门领域与重点行业。

  金宇智告诉记者,在张扬军的课题组,有一个独特的规矩:学生找工作,凡是到国家重点行业、单位面试、实习或考察的,课题组均补贴往返路费和住宿费。

  “青年学子应该基于未来规划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我们应该看到,行业发展的前景依然光明。”张扬军直言,“我鼓励学生到国家重点行业‘驾大船’,干一番事业。”

  创业不愁:左手技术创新,右手落地场景

  从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生,到创业公司COO(首席运营官),创业两年来,李也学到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018年硕士在读时,李也与同专业的博士后张磊一起创立了北京玮航科技有限公司。

  一开始,公司只有他们两人,但踌躇满志的他们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不可谓不宏伟的目标——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居住安全、出行高效”的需求。

  随后的创业经历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

  创业第一年,公司尝试用无人机接解决物流配送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但市场回应寥寥。在与一些电商企业的接触时,对方的强势让初出茅庐的李也“碰了一鼻子灰”。

  不过,热爱挑战的李也从未想过放弃。第一次碰壁后,他花了3个月的时间沉下心来,构思如何转型,并找到了新的方向,重载无人机。

  “缺乏有效的实战举高装备,是全世界消防救援队伍面对高层(50米以上)建筑火灾无能为力的核心痛点。”李也想到,如果将涵道风扇工业无人机技术应用至应急管理领域,可有效实现高层火情勘察、长时间消防灭火和救援等多重功能。

  这个创意迅速得到了不少行业机构和消防装备公司的认可。他介绍说,团队目前已完成飞行平台核心推进部件(涵道风扇直径1.2米,设计推力100公斤)的设计、制造与测试工作,“我们正在与多家公司合作,进行涵道风扇飞行平台样机的开发工作。它的最大起飞重量能达到600公斤!”

  “如果一切顺利,今年年底样机就能做出来,明年就可以完成试飞。”这让李也对未来有了更多憧憬。他告诉记者,这支6人组成的创业团队如今已经获得了投资机构的关注。但最让他兴奋的是,自己可以将大胆的科学“脑洞”变为“可以落地的科技成果”,并解决实际问题,这让这位年轻人干劲儿十足。

  创业过程比想象中更难,但他的创业路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支持。李也还记得,尽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但张扬军更喜欢在学生办公室的格子间里工作,这样方便他与学生直接交流。

  “除了会客和开会,张教授都会在学生办公室,为学生排忧解难。有时,他会从早上7点一直坐到晚上11点。”李也说,在创业中,学校为他提供了平台支撑,让他少走了不少弯路。

  如今,自主创业成了不少毕业生的另一选择。《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有超过75%的受访在校大学生具有创业意愿。

  这份报告指出,高校的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及创业企业绩效均有较为显著的积极影响。多年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者对高校创业支持评价呈现趋好的上升态势。

  张扬军告诉记者,李也和张磊的创业公司已经是清华大学车辆运载学院特种动力团队支撑孵化的第四家企业了。

  “从面向最新领域的飞行汽车,到面向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技术,我们主动协调资源,利用学校的平台支撑学生创业。”张扬军表示,“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学生创业有利于把技术真正变成面向市场的产品,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创业不仅锻炼了我的团队领导能力与沟通能力,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企业和社会机构打交道,同时更是对我商业思维的一次打磨。”李也总是期待着下一次和搭档一起进入实验室。

  他说,每次站在那里,仿佛就能看到创意一步步孵化成产品,然后产品腾空而起的样子。“我还是会坚持自己的飞行汽车梦,就像我总是喜欢瞄着最远的方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程鸿鹤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他们接过了自主创新的“接力棒”
责任编辑:高秀木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