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邹彬虽然年轻,但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荣誉专业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区砌筑项目冠军、“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农民工”“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些荣誉与成就,可以说都是他用砌刀一下下砌出来的。
在学生时代,单就成绩来说,邹彬绝算不上优秀。“那个时候比较叛逆,对读书也不感兴趣,所以就想着出来找工作。”
16岁的邹彬“没有什么专业技能,又没有学历,不知道去做什么”,只能跟随家里人到工地谋生,父亲、叔父以及舅舅都是资深砌筑师傅,到工地也算是有人照顾。
“那个时候的工作就是给人‘打下手’”,邹彬回忆说,刚到工地的时候,他没资格挑活,和灰浆、搬砖头……不管什么脏活、累活,只要自己能干,都得抢着干。
工地上,像邹彬这样的叫“小工”,没技术纯靠体力,不仅活累,挣得还少。与之相对的是砌筑师傅,工作要求有一定技术,工资也相对较高。
干了几个月后,舅舅开始有意识地让邹彬尝试学砌墙,“那个时候,师傅摆好线,我只要比照着线砌就行。”他说,由于自己心细,干活谨慎,简单的砌筑工作做得比较顺利。有空的时候,他总跑到老师傅身边帮忙,学老师傅的手艺,然后自己再不断琢磨。就这样,从简单的砌筑到架角、放线,渐渐地掌握了所有砌墙手艺。
一天,一位老师傅回到工地时发现,自己未砌完的那面墙凭空高出了1米多,而且砌筑质量也很好,细问之下得知是邹彬做的。从此,这个年轻砌筑师傅的名字在工地上就叫开了。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2014年,有位工友找到邹彬,介绍他去参加中建五局举办的“超英杯”砌筑和瓷砖贴面技能比赛,“那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拒绝。”邹彬回忆说,当时虽然已经干了3年的砌筑工作,但从没比过赛,害怕输。“输了就输了,又没什么赌注,反正你在家里面也是玩。”父母劝他去试试,“来回路费都给你报销,还包吃包住,如果拿了第一名还会有奖金。”
3年工地的实操经验成为邹彬在赛场上一举致胜的法宝。2014年4月,邹彬在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砌筑组第一名。
同年7月,他还代表中国建筑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全国选拔赛,并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成功入围国家集训队。
虽然选拔赛成绩优异,可进入集训队后,他发现自己距离“高手”还差得很远。
集训的第一天,这位砌筑“老”师傅就被难倒了。原来,国际赛场上的墙图案复杂、线条多变,很多是他之前见都没见过的。而砌出这样的墙,要熟练运用各种工具:水平尺、角度尺、勾缝器、砖刀、圆规等。
工具操作可以依靠多练来提升,但专业的几何知识就很难轻松解决。想要把墙砌出花样,必须拥有极其专业的几何知识。设计的图案要通过精确计算画到砖上,再实地裁切。
以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赛场上的考题为例,题目要求在墙体上砌出“贝利的10号球衣”的图案,尤其是球衣上还要有字母“PELE”的字样。如果没有专业的几何知识,砌筑这样的墙体几乎是不可能的。
“和其他队员相比,我自己的优势在于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专业知识是我的短板。”邹彬说。因此他下定决心,从零开始,通常别人都去休息了,夜晚的教室里,他还在默默补课。为了增强熟练度,他还经常自己加时训练,别人晚上7点就回宿舍休息,他要在训练场待到11点才离开。
那段时间,除了身体面临巨大挑战外,心理上也是考验。在训练场上,邹彬一遍遍砌好,又一遍遍拆掉,再一遍遍砌起来,“感觉都做腻了”。回忆起那段时间,他说:“非常感谢专家教练,每当想要放弃时,他们都会安慰我、鼓励我坚持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层层集训和内部选拔,邹彬顺利取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的参赛资格。
2015年8月,在巴西圣保罗的世界技能大赛赛场上,邹彬迎来了“终极大考”:“贝利的10号球衣”墙体。面对难题,他沉着应对,从放样、切割到砌砖、抹灰,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最终作品与图纸几乎分毫不差。邹彬也因此获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并创造了中国在该项目的最好成绩。那一年,他刚刚20岁。
比赛回国后,邹彬被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破格录取为项目质量管理员,负责多个工种的质量把关工作,同时公司还为他成立“小砌匠”邹彬创新工作室(后更名为邹彬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他担任组长。
如此年轻的质量管理员到工地,很多砌筑老师傅心里并不信服,“他们认为我就是一个实习生,空有理论,不懂实操”。遇到这种情况,他就主动上前接过砌刀,为老师傅示范。“他们都是干这一行的,我技术如何,他们很快都能看得出来。”邹彬解释说,在工地上“手艺”是最有说服力的。
目前,虽然邹彬已经走上了管理岗位,但他从不敢忘记自己的初心,每天都扎在工地上。每次开工,他都会把所有砌筑工叫到一起,给他们打样板,“为大家树个标准才能把工作做好”。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