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死后,古蜀遗民去哪儿了?
眉山市彭山区发现战国至明清时期墓群 专家判断此地为古蜀后裔的埋骨之地
西汉墓葬出土的器物
东汉墓葬出土的马头
22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在眉山市彭山区发现战国至明清时期墓群——大坟包墓地,专家判断此地为古蜀后裔的埋骨之地。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现场考古发掘负责人李万涛介绍,该墓群位于彭山区江口街道五一村,现在为武阳安置房一期建设用地。2020年3月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彭山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至2020年7月下旬,已清理完成各类遗迹192个,其中墓葬165座、灰坑13个、沟11条、陶窑3座,时代涵盖战国晚期、西汉、新莽、东汉、三国至两晋、唐、宋、明、清,出土陶、铜、铁、瓷、木等各类器物900多件(组)。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蜀王死于武阳城。蜀王的后裔去了哪里?今年3月开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眉山市武阳故城遗址旁的一处考古工作,提供了一个答案。
尽管目前才发掘了三分之一的区域,不过已经清理出墓葬165座,从战国绵延至清代。在战国墓葬中,蜻蜓眼再次出现,一柄30厘米长的铁剑也出土;西汉墓葬中,出现了比较少发现的排水沟,在一座有18米长的排水沟的墓里,还出土“长乐未央”铭文铜镜和四乳四蟠龙纹铜镜。而在西汉至两晋时期的墓里,历史上有名的“环首刀”也现身。
考古人员认为,这些墓葬中有古蜀国遗民的位置。
出土物丰富
包括蜻蜓眼、铁剑、环首刀……
记者了解到,目前发掘有7座战国至秦墓葬,随葬品主要为陶器,少量铜器、铁器及漆器等,其中,还发现了一柄长30厘米的铁剑,“锈蚀有点严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现场考古发掘负责人李万涛介绍。此外,在一座战国晚期墓葬中,此前曾在成都平原墓葬中出现的蜻蜓眼也再次现身,“推测是外来传入。”
西汉墓葬目前发掘出来的有38座,部分墓葬有排水系统。李万涛介绍,这在成都平原同时期的墓葬中是很少见的,“之前在大邑发现过一座汉墓。”他推测,这或许是当时本地的一种葬俗,“特别是有部分西汉土坑墓有较长的排水设施,对于研究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的墓葬营建方式、等级制度、葬俗等有着重要意义。”此外,李万涛告诉记者,也是在一座有着18米长的排水沟的墓葬里,发现了“长乐未央”铭文铜镜和四乳四蟠龙纹铜镜。
东汉墓葬有35座,出土物比较丰富,陶器主要有鼎、锺、圜底釜、罐、灯、甑、壶、瓮、钵、房、耳杯、碗、案、井、仓、田、器盖、黛板砚、摇钱树座、击鼓俑、持箕俑、庖厨俑、文官俑、侍女俑、陶鸡、陶狗、陶子母鸭、陶马、陶牛等,铜器有铜镜(昭明镜、六乳六禽鸟镜)、五铢钱、摇钱树叶、铜饰品、盖弓帽、带钩、青铜管等,银器有银指环。
而在西汉、新莽、东汉以及三国至两晋时期的墓葬中,均发现有“环首铁削”。李万涛表示,这应当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环首刀。
只发掘了1/3的区域
区域里应有古蜀遗民的墓葬
“大坟包墓地紧挨武阳城遗址,西汉、新莽、东汉、三国至两晋时期墓葬的发现可以确认该墓地为武阳城遗址的一处大型公共墓地。”李万涛告诉记者,目前只发掘了三分之一的区域,出土物还在整理,墓葬主人的身份、等级等尚不明确,“但从排水沟以及铜镜等一些出土物来看,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群,不过应该不属于豪强。”
“彭山区在先秦时期应属蜀国辖地,秦灭巴蜀后设置郡县,于其地置武阳县,两汉、蜀、晋因之,属犍为郡。”李万涛介绍,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他表示,蜀王败逃后死于武阳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定是有古蜀国后裔继续生活在当地的,“出土器物也与同时期成都平原的蜀地器物风格差不多。”他认为,目前以及接下来发掘出的墓葬中,应该有古蜀遗民的位置。
已清理165座墓葬
“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
记者了解到,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四川省考古院对一期施工区域可勘探区域进行了勘探,调查勘探面积148.6亩,发现大量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及陶窑、沟、灰坑等其它遗迹。今年3月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彭山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至7月下旬,已清理完成各类遗迹192个,其中墓葬165座、灰坑13个、沟11条、陶窑3座,时代涵盖战国晚期、西汉、新莽、东汉、三国至两晋、唐、宋、明、清,出土陶、铜、铁、瓷、木等各类器物900多件(组)。
“大坟包墓地分布面积大、墓葬多样、分布规律、时代从战国晚期延续至清代,是彭山区属首次发掘的大规模土坑墓、砖室墓墓地,极为重要。”李万涛说道。另一方面,墓葬时代的延续、随葬品组合的变化体现出了巴蜀区域文明向中华文明统一的进程,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记者 胡挺 彭亮 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