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良好家风,树立文明乡风,涵养淳美民风。”翻开苏州吴中区胥口镇家庭文明积分手册,上面详细写明家庭文明积分管理制度细则,设置了家园建设、环境建设、文明建设等多类评定内容。
这是量化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文明创建的一次创新实验,也是胥口镇建立三级“先锋枢纽”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先锋枢纽”三级体系以吴中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网格为依托,在组织架构和运转体系上保持一致。其中,一、二、三级枢纽分别对应一、二、三级网格,由相应党组织和网格长负责,网格长同时也是枢纽指挥长。
在三级枢纽体系末端,通过党员户联系服务周边若干户的形式,完善“先锋帮带机制”,形成“先锋帮带地图”,切实打通“先锋枢纽”神经末梢,做到全面覆盖、联络有效。日前,胥口镇建立完善镇党委、村(社区)、各网格单元的组织“链条”,对应形成了上下贯通、分工合理的三级“先锋枢纽”组织体系,通过党建+治理的协调推进,把“先锋枢纽”体系打造成为党政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等各方资源的整合平台。
“家庭文明积分制”量化村民日常表现
今年5月,胥口镇出台了家庭文明积分管理制度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正式启动家庭文明积分管理和星级文明户评选工作,第一批在6个行政村中试点。这也是当地“先锋枢纽”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家庭文明积分手册以户为单位填写,分别设置了家园建设、环境建设、家庭建设、文明建设等多类评定内容,每项评分细则在积分手册上都有明确规定。
在“家风和美”项中,家庭成员当年度获评三好学生加2分、考取大专加2分、考取大学加4分、考取“211”高校加6分,考取“985”高校加8分、考取硕士研究生以上加10分、参军入伍加3分,这有利于在村民中形成比学赶超的新风,进一步提升村民文化素质。
为更加合理设置分值,各村广泛征求村民所思所想,细化基本指标,对不私搭乱建、保护农田、爱护公物、清洁卫生、邻里和谐、志愿服务等指标赋予一定奖励分值,并设置了违法违纪、违反村规民约等多项负面否决指标,真正用“分”来量化村民日常表现。
连日来,各村通过入户走访、发放手册、召开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家庭文明积分管理制度的目的意义、内容评定、积分兑换,使家庭文明积分管理制度和星级文明户评选家喻户晓,营造了浓厚的文明积分争创氛围。
胥口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域化推行家庭文明积分制度,是通过积分量化文明元素,将抽象的乡风文明具象化,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政社互动、文明创建等活动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推动全镇精神文明再上新台阶。
将村民紧紧团聚在“乡间客厅”周边
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6月5日,胥口镇新峰村在直津泾乡间客厅开展了“初夏冷餐会‘漫’话民法典”活动,给村民带去丝丝清凉。
4月以来,新峰村党委投身“先锋枢纽”三级体系构建工作中,通过充分调动党员干部、村民群众等各方资源,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锐力先锋站等载体基础,以在五号网格率先打造直津泾乡间客厅为契机,组建圆桌议事会成员,将红色先锋力量注入枢纽体系,让文明公益新风拂满新麓。
当日下午,志愿者们早早地来到乡间客厅准备活动用的话梅、番茄、毛豆等食材,精心煮制后晾凉,等待村民们前来品尝。在品尝同时,志愿者还与村民们话家常,宣传民法典的相关知识。屋外滂沱大雨,屋内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基层自治的积极性调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形式丰富、趣味多样的惠民活动。乡间客厅充分意识到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冷餐会、微景观环保制作、爱心理发等活动,将村民紧紧团聚在乡间客厅周边。
借助直津泾乡间客厅等载体,胥口镇不断将党员活动场所、党群议事场所、惠民服务场所向下延伸至自然村,从而让资源和力量“下得去”,让群众需求和反馈“上得来”,为“先锋枢纽”顺利运转提供支撑,有效化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网格“微型”治理能力与日益加重的治理任务不相匹配的问题。
“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引领社会新风尚
近年来,胥口镇以惠民活动为抓手,大力号召网格内村民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引导村民自发从“被服务者”变为“服务者”,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推广、文明家园建设等志愿服务。
同时,志愿者队伍是“先锋枢纽”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全镇以机关、市镇单位党员为骨干,企业党员为补充,并吸纳群团力量组建志愿者队伍,成立了胥江先锋志愿者服务总队和七支下沉各村(社区)的分队。
为了回馈志愿者长期以来的服务与奉献,提高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箭泾村志愿者“时间银行”正式开放,志愿者可以根据服务得到积分,进行礼品兑换。4月16日,首批志愿者拿着志愿服务本来到箭泾村“时间银行”进行礼品兑换。
每位志愿者依次登记需要兑换的积分,签字确认,再有序离开。他们分别兑换了食用油、洗衣液等生活用品。开展积分兑换活动,不仅能从精神和物质层面给予志愿者一定的鼓励,也能让志愿者在实践中感受志愿服务,进而更好、更全面地为他人服务。
此外还能吸纳更多富有爱心的村民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营造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促进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真正使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引领社会新风尚,让乡风文明刮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