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马头山上的种树人 幸福指数高就是小康

发稿时间:2020-07-17 12:0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朔州7月1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 胡志中)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生活了63年的种树人李云生说,40年前他觉得,没有风沙的生活就是小康。如今,李云生对小康生活有了新的定义,在生活上无忧无虑,有吃有穿,不受冷不受寒,冬天有暖被窝,夏天有乘凉的地方,“人们的幸福指数高了,就是小康生活。”

  李云生的家乡山西省右玉县位于晋蒙交界,地处毛乌素沙漠天然风口地带,曾经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解放初期,右玉县林木覆盖率不到0.3%。从“晚上土堵门,白天点油灯”的环境,到空气清洁、绿树成荫、林木绿化率提高到56%,右玉县用了70多年的时间。

  1949年,右玉县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提出“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的理念,带领全县干部、村民开始种树开始,到后来的20多任县委书记,都把种树当作右玉最重要的事。他们与风沙抗争,与干旱打仗,最终让这片不毛之地,变成满目绿色的现代化县城。

  李云生是县里的种树大户,受右玉精神的影响,2002年正式投入种树事业。他承包了李达窑乡马头山1万多亩沙土地,决定在这里植树造林。为了种树,经营企业多年的李云生拿出积蓄买树苗,在荒山上挖坑、打水、种树。

  种树千难万难。在沙地上种树,树苗经常被吹倒。为了保护树苗,李云生住到了山上,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凉水。用他的话说:“荒山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每天吃冷饭,肚子受不了。”

  家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妻子说:“你放着好好的光景不过,非要吃苦受罪。”有一段时间因为种树投入大,“富翁”李云生一度变成了“负翁”,孩子的学费都成了问题。李云生也困惑过,可他还是选择了坚持。

  种树是个重体力活,李云生就雇人和他一起干。2002年,雇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费只要5元,还不用管吃管住,后来工钱涨到6元、8元,再后来涨到几十、一百多。可树的成长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那时,马头山干旱少水,山路难行,水和树都要人工搬运、马托车拉。一次,李云生开拖拉机运树上山,在半山腰翻了车,工友腿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于是,修路成了他最惦记的事。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一条公路修到了山里。这条路也给李云生的种树事业带来了希望。

  李云生逐渐摸索出适合马头山的种树方法。他用塑料袋把树苗的根扎住,用泥浆把树苗固定在土地里,经过两三年的成长,把土刨开拿走塑料袋,“这样树根扎得稳。”

  树多了,山上环境也变好了,马头山的树种越来越丰富。为了持续发展,李云生干起了养殖,每年有30-50万的收入。他还计划将来搞生态旅游,让更多人感受马头山的绿色。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