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

发稿时间:2020-07-12 00:00:00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网

  在湖南,有着一个远近闻名的“文印县”——娄底市新化县。20余万新化人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从事数码快印、广告制作产业,占据全国文印市场份额的七成。

  在新化,又有一个“文印村”——槎溪镇杨家边村,2000多位杨家边村民在全国各地“抱团”发展文印产业,年收入4亿元,人均年收入10多万元。

  盛夏时节的杨家边村,荷花盛开,秀美灵动。千亩荷塘扮靓了美丽乡村,承载着最美乡愁,也承载着村民的小康生活。富起来的杨家边人不忘传家训、树新风,聚乡贤、惠家乡,用文化浸润美丽乡村,让发展更有厚重底蕴。

  闯出来的文印经济

  行走在杨家边村,古色古香的风雨桥横跨洋溪河,错落有致的房屋掩映在绿树丛影中,千亩荷花与远山青黛互相映衬,一片怡人之景。

  村里建有一家文印博物馆,陈列着从印刷机到针式打印机,再到激光速印机、3D打印机等各代打印机,这些机器书写着文印产业的“前世今生”,也映照着杨家边村的发展之路。

  40多年前,村里没产业、没收入。勤劳智慧的杨家边人不甘贫穷,勇于走出大山。“1978年,新化洋溪人邹联经在上海学到修理打字机的技术,便把它带回洋溪,开班授徒。此后,一批又一批杨家边人开始走南闯北开拓致富路。”杨家边村支部书记杨益斌回忆。

  在杨益斌看来,文印产业之所以成为当地富有特色的地缘经济名片,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转移就业的支柱产业,就源自一股“抱团发展”的闯劲。

  “老乡们亲帮亲、友帮友,共生共荣,抱团奔赴大江南北。”在贵阳从事文印产业的杨家边村村民杨忠伟说,靠着传帮带的传统,村里的产业越做越大。

  随着产业的日新月异,杨家边村人谈文印谈得最多的就是创新。“文印市场中的技术、产品和设备迭代更新的速度很快,只有不断学习、转型、创新,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村民杨骄斌说。

  如今,杨家边村人凭着文印产业“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让小康生活不再是梦。“瞄准百亿产业目标,打造中国文印第一村”,贴在杨家边村的这句标语,清晰地说出村民们心中的豪情壮志。

  靓起来的美丽乡村

  “咚咚咚……”迎着朝阳,杨家边村荷塘边的广场上,村民们又敲起了杨家大鼓。在荷塘里劳作的村民杨品生停下手中的农活,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

  “每天工作8小时,一天能赚100元。”有了这片荷塘,78岁的杨品生过上了好日子。杨品生说,看着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都说,每天的日子像在“画中游”。

  杨家边村依桐凤山而建。桐凤山中古树参天,加上漫山遍野的楠竹、飞流直下的瀑布。每到炎热夏季,各地的户外爱好者都来此探险攀爬、溯溪避暑。

  为了开发利用好这块“绿色银行”,杨家边村两委班子达成共识,发展乡村旅游,成立龙凤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桐凤山生态旅游进行整体开发。

  目前,杨家边村70%的土地已经流转。山上,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种植杨梅、枇杷、黄桃;山下,打造千亩荷塘,水上赏荷,水中养鱼。“千亩赏荷园开园以来已接待各方游客10万人次以上,直接门票收入达30余万元。土地盘活后,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将达到100万元。”杨益斌说。

  美丽乡村的打造离不开村庄环境治理。村里民主推荐德高望重的老村民当片长,将村中1080户分为七大片区,由他们统一指挥,包片负责;将村内的绿化带、草坪、路灯、体育器材、环卫设施等均分配到户管理,设立责任标牌,实现全员参与管护……“包组包片,责任到户”的发展模式让杨家边村的村容村貌实现华丽转身,让村民成为环境治理的“主人”。

  浓起来的乡贤文化

  杨氏家风悠久,文脉厚重。桐凤山脚下,杨氏祠堂巍然屹立,见证着杨氏家风的千古传扬。

  “如今,硬化公路通到每个村组,村民喝的是山泉水,村里有荷花塘,还装了健身器材。”杨忠伟对家乡的变化赞不绝口。

  2014年,在杨忠伟带领下,“杨家边村爱心会”应运而生。“在外发展的杨家边村人每年为爱心会捐款,用于大学生学费奖补和五保户慰问。”杨忠伟说,这次他和几个老乡正在商讨利用村里的30亩水塘投资建设一处水上乐园,助力家乡的旅游发展。

  如今,许多村民像杨忠伟一样,从乡村破土而出,又回归乡土反哺桑梓。

  村民邹勇请缨回乡担任村总支委员,致力美丽乡村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建造大型图文广告公司,捐资14万元改善当地学校基础设施条件;村民杨骄斌为文印山庄建设投资500余万元;村民杨慰民投资300余万元用于桐凤山景区建设;村民杨忠投资100余万元用于油茶林产业开发……一批又一批村民回乡创业、带民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乡村治理的引路人”。

  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植根于乡村社会土壤的乡贤文化正在激活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化基因,让杨家边村的小康之路更有内蕴。

  (本报记者 李慧 邹兰斯 龙军 光明网记者 黎梦竹)

责任编辑:温暖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