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期待更多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发稿时间:2020-07-09 14:54:00 来源:云南网 中国青年网

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雷钟哲

   7月7日晚播出的央视《焦点访谈》,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题,对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的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

   相信朱有勇的事迹,已经在神州大地广为传扬,受惠于朱有勇及其团队的云南澜沧拉祜族群众,更是把对朱有勇的信赖和感激,清清楚楚地写在了脸上。他们也许说不清“院士”究竟是做什么的,但每天早上挂在朱有勇门上煮熟的鸡蛋、红薯等早点,却能表达他们对朱有勇的感激之情。朱有勇为这片土地流下的汗水,为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付出的心血,乡亲们不会忘记。

   朱有勇更为人知、自己也特别喜爱的称谓是“农民院士”。他认为“农民”在前、“院士”在后的称谓特别亲切。他说:“我是一个成长于土地、收获于土地的农民!与土地相亲、与农民相亲,是我一生的梦想,我这辈子能用一点点付出帮助农民兄弟脱贫,我感到很欣慰。”他最为耀眼的亮点,是他和他的团队,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自己多年的科技成果,为乡亲服务,为扶贫出力。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彰显初心使命。 有着38年党龄的朱有勇,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虽然没有人逼他扶贫,但他知道工程院对口扶贫澜沧县,要有院士来此指导,于是60岁时主动承担了驻点扶贫任务。他从小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的艰辛,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他开办技能培训班,全县农民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想致富就可以参加面试,通过后免费学习。培训班上课期间,他和其他老师与学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既讲通俗易懂的理论知识,也在田间地头指导实践操作,直到学员学懂学会。扎根泥土、服务群众,让党群关系更加紧密,让初心使命鲜亮夺目。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展示科技力量。 朱有勇牵头中国工程院对口澜沧县开展脱贫攻坚后,发现这里冬天雨水少,也无霜冻,很适合种植自己研究的冬季马铃薯。而且冬季马铃薯过了年就能收获,有了这个时间差,澜沧县就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不愁没有销路。但当地拉祜族老百姓冬季没有种地的习惯。是他率先种起马铃薯,发挥样板示范作用,并举办培训班,把扶贫和扶智紧密结合起来,让老百姓看到了科技和知识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获。2019年,全县累计推广种植冬季马铃薯1.7万亩,2万多人因此受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000多户,一万多人增收。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无私奉献农民。 在朱有勇的众多成果中,有一项林下三七种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不用农药就能解决三七易生病、无法连续多年种植的难题。这项技术是他带着团队研究了十多年的科研成果。到澜沧县扶贫后,朱有勇把这项技术无偿转让给经过考核的企业,条件是企业必须把每年利润的15%,作为分红分给当地农民。2019年,全县林下三七种植达到了9000多亩,其中竹塘乡就有4000多亩,成了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如今澜沧县贫困发生率已经由2015年的41.17%,下降到2019年底的1.61%,提前达到脱贫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朱有勇和他的团队,正是具有关键作用的中坚力量。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叠加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需要有更多人像朱有勇那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论文含金量更纯更高。以好作风擦亮初心、以紧迫感扛起使命,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赢得百姓的信赖和爱戴。

原标题:期待更多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责任编辑:温暖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