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对于新冠病毒,我们认识得很有限

发稿时间:2020-06-30 06:1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姜蕾 中国青年网

6月23日,北京大望路,写字楼下挂着"随身备用口罩,保持‘一米’社交距离"的防控标语。视觉中国供图

  在6月26日举行的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6月25日的一例新增确诊病例曾出现嗅觉、味觉减退现象。6月24日,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吴国安也曾介绍,在地坛医院收治的256例确诊病例中,自述有嗅觉改变的33人,发生率为13%;自述有味觉改变的21人,发生率为8%。这是否意味着嗅觉和味觉的改变,成为识别排查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又一症状?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王一民。

  整个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一民曾在中国呼吸学科垂直新媒体平台《呼吸界》上,主持了30场面向呼吸界同仁的专业直播和10场面向大众的直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院士、中国疾控中心首席科学家曾光,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曹彬教授、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等,都曾作客直播间,与全国的同行展开云交流。在全国抗疫最困难的时期,王一民及团队在后方作的直播,解决了众多基层医生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的难点和临床上的困扰。

  为何部分患者出现嗅觉、味觉改变?还需进一步研究

  王一民认为,目前北京确诊病例中的关于嗅觉、味觉改变的分析数据,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叫观察性研究。“所有观察性研究都来自医生问诊时的患者主诉,可能有一定局限性。”疫情早期,由于对新冠病毒认识不够,大家关注的重点是发热及呼吸道症状,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不会觉得嗅觉和味觉与新冠病毒有关。再加上原来收治的新冠病例有基础病的老年人较多,这些人可能本身对嗅觉和味觉的敏感程度就不高,所以在早期,对大规模确诊病例的统计报告中,并没有把其当作症状之一。而现在,随着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嗅觉、味觉等异常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加。至于为何会出现这些症状,还需进一步研究,猜测可能与口腔粘膜和舌粘膜的ACE2表达有关。

  6月16日发表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会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嗅觉和味觉发生改变这一症状,在新冠肺炎患者中比例高达41%。其中,中国、德国和法国患者嗅觉或味觉障碍的发病率分别为32%、69%和49%。该研究是由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牵头的国际多中心研究。该研究针对394名来自中国、德国、法国5家医院的确诊病例,采用了嗅觉的视觉模拟量表和嗅觉障碍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估。

  英国耳鼻喉科协会认为,目前可取的方案是,一旦发现新发嗅觉丧失,就应自我隔离,并进行验证性检验。

  关于新冠病毒有一些已知,但有更多未知

  主持了40场直播,王一民觉得随着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发现自己知道的其实很少”。他表示,对于新冠病毒,目前了解了一些特性,但还有更多谜需要破解。

  “新冠状病毒的特征,从分形上和病毒结构上,与2003年的SARS冠状病毒有大约80%的相似度。但到目前为止,都不清楚是什么途径,让它完成了从动物到人的跨物种传播。”王一民说。

  第二个待解之谜是,目前已经清楚,新冠病毒并不是像一开始大家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个呼吸道传染病疾病,而是会对人的全身系统造成损害。但“它是通过怎样的循环,怎样的变化,影响到了人全身各个系统?对此虽然了解了一些,但是还不够深入”。

  第三,新冠病毒感染疾病的特征,包括重症患者的一些临床特征,逐渐清晰,但是并不知道这些特征还会发生哪些变化,会对人体造成重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更改。“在我们发表的上一篇统计文章中提到,年龄大的、有基础疾病的确诊病例,可能某些指标如凝血功能异常,呼吸频率增快等,都提示患者预后可能不好。但是这些指标会不会有变化?为什么会影响到这个指标?重症患者预警的因素有没有发生变化?目前还不清楚”。

  第四,关于如何治疗,“我们也探索了一些新的药物或者一些老药。但无论是中药、还是新老西药,还只限于尝试和探索,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药物,能够肯定地说有绝对的抗病毒作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五个需要了解的,是病毒的发展和变化。新冠病毒目前还在变异中,还有突变,而且突变的亚型的致病力好像没有太大变化,但传播力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目前还不清楚。

  “最后一个我们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大家关心的疫苗问题,包括人是否会产生抗体来抵御新冠病毒反复来袭的问题。目前的观点是,人会产生一定的抗体,但是这个抗体能持续多长时间,接种疫苗能保护人多长时间?好像还不太清楚。”王一民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刚看到一篇文章,提到新冠病毒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可能更像签证,是有有效期的。“未来,可能人类还会受到新冠病毒再次感染的风险”。

  病毒千变万化,防护措施几条就够了

  王一民认为,普通百姓不用去深入了解新冠病毒,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大众只要清楚如何防范就好。

  现在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不仅能应用到防范新冠病毒,对预防所有经呼吸道传染的疾病,比如每年的流感,都有效。个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很重要。

  “这次疫情之后,我估计大家都会养成勤洗手,保持手卫生的好习惯。”另外,王一民觉得现在大家都知道到医院去看病应该佩戴口罩了,这是个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发热病人。这种健康意识的普及非常重要”。

  至于大家关注的病毒的变化问题,王一民认为这应该是科学家和专业人士需要关心的,而普通百姓需要关注怎么做到手卫生,勤洗手,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讲究咳嗽礼仪就够了。“在这个基础之上,生活生产没有问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姜蕾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对于新冠病毒,我们认识得很有限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