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防控关键期难度加大 强力措施至少持续几周

发稿时间:2020-06-29 07:54:0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景烁 中国青年网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左)在北京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进行实地调研。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增强/摄

  

  连续56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后,6月11日,北京市通报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之后,北京进入“非常时期”,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

  中国疾控中心与北京市疾控中心日前成立联合调查组,流行病学、病毒学、环境卫生等领域多位专家加入团队,致力于分析此轮疫情的具体情况,他们已多次前往新发地批发市场查证。

  为何在海产品区域局部环境下,容易形成高病毒含量的传播中心?北京此轮疫情防控的关键期还有多久,能给各地和各国提供哪些经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对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进行独家专访。

  全国针对几乎所有的农贸市场开展风险排查,目前没有发现北京之外的市场有隐患

  中青报·中青网:(6月24日下午)我们看到,刚刚几位专家拉着行李箱出发,他们是去哪里?

  吴尊友:他们是联合调查组成员,再赴新发地,主要目的是在彻底消毒前,查证病毒存活和传播的物理环境。此次也有环境卫生领域的专家加入其中,力图搞清楚为何在新发地海产品区这样的局部环境下,容易形成高病毒含量的传播中心。

  中青报·中青网:在此之前,专家团队去过几次,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吴尊友:事实上,联合调查组已经多次前往新发地进行观察和采样。仅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的专家,就曾三进新发地,查看新发地中不同地点、不同物体表面的污染情况。

  之前,也有消毒方面的专家进入新发地,他们主要了解在新发地的环境下,用何种方式进行消杀,以及使用何种消毒剂最适合。

  中青报·中青网:北京和武汉的疫情源头都指向农贸市场,表明潮湿、阴冷的地方似乎适合病毒生存,农贸市场是否是防控的重点?

  吴尊友:北京市内有很多农贸市场,事实上,国家已经进行了相关的部署,不仅北京市,在全国已经针对几乎所有的农贸市场开展了风险排查。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没有发现北京之外其他市场有隐患,还是比较安全的。

  中青报·中青网:当前,北京对疫情的防控面临怎样的难题?

  吴尊友:基于武汉的经验,北京很快采取了措施。北京地域大,人口数量多,且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对疫情传播扩散的影响远远大于武汉。这也使得对人和人之间接触情况的界定难度更大,也可能会出现个别新冠肺炎发病者的密切接触者没有被锁定。

  不过,因为整体采取措施及时,即使如此,也不会造成更大范围的扩散,最多是在其家庭和工作环境中出现局部的聚集性疫情。

  无症状感染者不会凭空出现

  中青报·中青网:北京接下来几天的确诊病例数取决于筛查的力度吗?

  吴尊友:其实不是筛查力度越大,就会发现越多。总共就这么多病人,筛查再扩大也不会发现更多。只是还有些零星的病人,在主要的传播线路外的分支上,或者称为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可能没有被全部锁定,有可能因为他们而造成某个点的局部聚集性传播。

  这些尚未发现的感染者在哪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难做到查一个是一个,这时候就会把筛查面铺得广一些。扩大筛查也是按科学的风险评估来做的。目前必须进行核酸检测的人有密切接触者、去过高风险地区的市民、处在高风险环境中的人,还包括医务人员以及在医院诊疗环境中就诊的其他病人、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等。

  中青报·中青网:目前的筛查工作进行到怎样的程度?

  吴尊友:筛查是按照感染风险的高低情况来进行部署的。目前,北京市对密切接触者、高风险地区周边环境的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已经筛查完了。现在逐渐铺开的,更多是愿检尽检的人群。同时,按照北京的规定,离京人员也需要检测。

  中青报·中青网:北京有无必要进行全民核酸检测?

  吴尊友:北京市及时发现疫情,及时应对,没有给新冠病毒太多时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因此,没有对北京全部市民检测的必要。

  中青报·中青网:对于北京市民的核酸检测结果,有什么新发现?

  吴尊友:我去过北京的核酸检测点了解情况。来自一线的声音是,核酸检测呈阳性的结果比例,并非随着排查时间增多而明显增加。检测结果更与被检测者的地理位置直接相关——来源于新发地周围的地方,查出阳性的可能性就高,越远离这些点就越低。

  中青报·中青网:做过核酸检测且呈阴性,就意味着基本安全吗?

  吴尊友:关于核酸检测阴性,是否就安全,情况比较复杂,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如果未到过高风险区,未和感染者接触,呈现阴性,基本就是安全的。

  如果去过高风险地区,或者与感染者有接触史,有以下两种出现假阴性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咽部有病毒但采样没有采集到,没有查出来;也可能肺里有病毒,但咽部没有或很少,咽拭子没有采样到。核酸检测结果,与工作人员采样的质量有关,也要和被采样者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结合来进行诊断。

  中青报·中青网:如何有效地阻止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

  吴尊友:无症状感染者不会凭空出现,他一定是接触了感染者。目前在北京,已经发现的感染者都已在住院治疗,密切接触者也都在各隔离点进行医学观察。在外碰到一个无症状感染者的概率几乎没有,不会对北京造成太大的威胁。

  新冠病毒难借食品外包装传播

  

  中青报·中青网:目前,市民是否可以安心去超市购物?流通的海鲜类食品是否可以放心食用?

  吴尊友:要看食品的产地。目前的瓜果蔬菜应该说都是产自非疫情流行区,在供应链上也是安全的,不用担心。国产海产品也没什么问题。进口的产品,必须经过检验,也是没有问题的。

  中青报·中青网:北京一名确诊病例为外卖员,曾在“饿了么”平台接单送餐,吃外卖是否有感染的风险?

  吴尊友:订外卖是否会感染新冠肺炎的问题较为复杂。从送餐者角度看,要根据外卖员的感染状况分析和判定。新冠肺炎病毒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如果外卖员在发病期间配送,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

  但以北京市现在的筛查力度来看,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在国家应对新冠肺炎的系列防控措施中,相关的防控指南明确,服务性窗口应作为重点监督管理的人群,比如出租车行业、公交及长短途客运、餐饮业,以及银行、外卖、快递等。目前,这些行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已列入重点筛查的人群,且已经基本完成核酸检测。

  中青报·中青网:排除与外卖员的接触,会不会存在食品被污染致订餐者感染?

  吴尊友:事实上,至今尚未出现有人因订外卖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外卖员感染病毒,污染物品表面,通过接触后传播给订餐者的可能性也比较小。现在气温较热,加上环境干燥,不太可能借助订餐食品外包装传播。

  中青报·中青网:食品如果有被污染,基本的途径是被含病毒的水、含病毒的包装污染,或是食品加工者携带病毒进行了污染。现在国内、国际间对食品的检验检疫,是不是有更严格的措施可以保证安全?

  吴尊友:检验检疫的力度会更大。其实这类感染很少,从消化道途径(吃东西)感染的病例,目前还没有报道,多数感染还是接触传播。

  中青报·中青网:目前的食品如果产地属于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生产环节中造成污染又通过冷链运输,有可能污染吗?

  吴尊友:有可能。不过,检验检疫过的食品,应该说都是安全的。最好暂时尽量不要进口疫情严重国家的食品。

  新冠疫苗不一定是“免疫通行证”

  

  中青报·中青网:关于新冠肺炎疫苗的问题,有报道称,绝大多数感染者的抗体水平在感染后两到三个月后出现明显衰减,新冠疫苗也许不能成为“免疫通行证”,您怎么看?

  吴尊友:实际上,疫苗的问题比较复杂。并非有了疫苗,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随着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加深,我越发感觉到情况不像最早时那样乐观。

  这源于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引起人类患病的冠状病毒不只新冠病毒,还有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以及其他的冠状病毒。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种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可以用疫苗预防。

  二是,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其他冠状病毒的抗体通常持续在半年至一年,而新冠病毒的抗体可以持续多久还有待研究。最新的研究发现,以前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几个月后抗体就会下降,甚至下降到检测不到。

  人类用疫苗预防疾病的基本原理是:当人体感染病毒后,人体的免疫系统能自然地产生保护。研制疫苗就是模仿这个自然感染、自然免疫的过程。如果自然感染后,人体都不能形成免疫力,我们研制的疫苗也就没办法来保护人。

  人类自然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不能形成免疫力,到目前为止,没能研制出来有效预防艾滋病病毒的疫苗。新冠肺炎病毒可能不像艾滋病病毒那么极端,但也可能不像麻疹和其他传染病那样,通过疫苗可以产生长时间的保护。

  根据现有的发现综合来看,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力是有时间段的,也就是说,疫苗也只能保护一段时间,这就构成了很大的挑战——要求国家生产大量疫苗,同时要求人一直接种。

  中青报·中青网:有一种说法是疫苗能在今年年底问世,也有希望被大规模应用。您怎么看?

  吴尊友:应该说,目前疫苗还是当下最有希望的防控措施。无论是从世界,还是从中国的研制情况来看,进展都非常顺利。按照中国不同的策略,当下有几种疫苗的研制工作都在有效推进,这些疫苗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应用,应该问题不大。

  近日北京发现的新增病例并非在门诊和社区出现

  中青报·中青网:目前说“疫情得到了控制”,是基于哪几个指标判定的?

  吴尊友: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新的感染不再发生了,或者说,新感染发生的数字比前几天大幅度减少。

  通常一个疾病的发生,反应在一个人身上有三个时间点:一是病毒感染人体的时间,这个时间通常病人自己不知道,我们医生也不知道,没法精准推算,只能根据平均潜伏期知道一个大概的区间,比如感染时间可能是患者发病的前3天到5天。

  第二个时间点是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发烧、头疼、咳嗽等,但不是每个人出现症状就会马上就医。第三个时间点是就医诊断时间,我们现在每天报告的病人数,实际上不是新感染人数,是前一天就医诊断的病人数,这等于说,现在发现的病人多数是在采取防控措施前就已经感染了,他们的发现是前期感染患者的逐渐释放。

  在北京市采取防控措施后,新感染的人数已经明显大幅下降,但其下降趋势需要一个时间段才能反映出来。

  目前北京的防控节奏是,6月11日报告首例病例,6月12日开始采取措施,6月13日措施全面落实。6月13日以后,如果措施全面彻底有效,应该说隔一个潜伏期14天后,就不会再有新的病例发生,但措施也不是一下就能全部到位,所以到现在,一些零星的病例出现也是很正常的。

  中青报·中青网:6月24日至27日,北京每天新增病例一直是两位数,这说明什么?

  吴尊友:近日发现的新增病例并非在门诊或社区出现。比如丰台区是在隔离观察人群中出现的,他们是在防控措施落实前,就已经感染了。由于是隔离管理人群,所以不会在社会上传播。

  中青报·中青网:这是否意味着,北京这轮疫情不会向武汉当初那样发展?

  吴尊友:从目前的情况看肯定不会,这一判定是建立在一系列流行病学数据的基础上。同时,考虑防控力度,当北京第一时间锁定新发地是可疑源头时,立即对新发地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核酸检测,发现了很多病人。其中相当比例的人核酸检测的结果是阳性,这表示他们还在感染早期,没有发病。

  这也提示,北京采取措施及时。在武汉发生疫情后,全国其他30个省级行政区也有武汉、湖北其他地区被感染的患者流入,我们都成功地控制住了,没有1个省份超过2000个病例。

  所以我们对北京充满信心。我个人估计,北京这次病例总数应该在400左右。

  中青报·中青网:何时北京的新冠肺炎新增病例为零?

  吴尊友:准确来说,归零还不能说是彻底杜绝。从目前的情况看,北京的病例数量可能会有一些波动,比如到达0后,又会出现零星的病例。对于传染病来说,这是经常发生的。

  北京市这次疫情,估计还需7天至10天才能把疫情彻底控制住。但在之后,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归零后能不能彻底巩固。当患者数字经过小波动之后,在较长的时间内没有新病例发生,就表示传播被彻底阻断。如果感染人数反弹,就需要在反弹后再次清零后,再观察一个最长潜伏期(14天)。

  新冠肺炎可能从此改变人类的工作生活方式

  中青报·中青网:新冠肺炎病毒易存活在阴冷的地方,是否意味着在夏季、温度高的地方情况会好些?

  吴尊友:传统的对呼吸道传染病的认识是这样,但新冠肺炎打破了这个认识。一方面,像温度比较高的环境比如印度、非洲地区,疫情还是非常严重的;另一方面,北京这轮疫情又发生在夏天,这些使得我们重新审视新冠肺炎流行特征。

  它不像我们传统认识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气温低的冬、春季,目前新冠肺炎似乎是一年四季都能发生。

  中青报·中青网:如果疫情持续到秋季、冬季,天气转冷是否会是新一轮考验?

  吴尊友:从北京来看,疫情的反复或再次流行,随时都可能发生。如果稍微放松,就会造成更大范围的扩散,不用等到秋季、冬季。这就提醒我们的防控工作要常抓不懈,进行“常态化防控”。未来,对新冠肺炎的防控可能没有季节性的差别,每月、每天都进行日常的防控工作。

  中青报·中青网: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什么时候能彻底结束?

  吴尊友:只要世界上其他国家仍有疫情,中国随时都有可能从境外输入病例,之后如果不能及时发现,疫情很快就会传播扩散。中国疫情何时结束,取决于世界疫情的整体状况。

  全球疫情目前“稳定在高水平阶段”,除非找到有效的疫苗,新冠肺炎可能从此改变人类的工作生活方式,人类可能要适应与新冠肺炎病毒长期共处。

  如果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长期持续,我国将一直会存在反复的风险。像当前戴口罩、勤洗手等习惯,保持社交距离,要保持较长的一段时间。

  中青报·中青网:下一步北京的防控方向和重点是?

  吴尊友:对北京来说,主要传播方式已经切断,疫情总体得到控制,遗留少数未发现的感染者,需要依靠核酸检测尽快、尽早发现。这项工作还会加强,侧重于有感染风险的人、有需要检测的人。另外就是对新发现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管理,实际上这部分工作已经做得比较到位了。

  目前还有极少数不在我们管控范围内的新发现病例,对于这部分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发现、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中青报·中青网:现在是北京疫情防控的关键期,这个关键期什么时间结束?

  吴尊友:现在北京确实处于防控非常关键的时期。虽然把病例数控制在一个低水平上,但病例相对分散,不像一开始在新发地一带这么集中。现在分散的区域更广了,防控的难度更大了。

  并且,经过十几天高强度的连续防控后,工作人员可能已出现疲劳状态。毕竟在此轮疫情之前,大家已经奋战了几个月。不过,还是要咬紧牙关,因为一两个病例就可能让疫情重新蔓延,前功尽弃。所以,这样强力的措施还是要持续一段时间,至少几周。

  中青报·中青网:因为这轮疫情,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何时能调回三级?

  吴尊友:防控级别的调整需要综合考虑。第一看疫情,如果病例数没有降到0,或者降至0后没有持续一段时间,不可能降低防控级别;第二还要进行整体的风险评估,如果北京疫情彻底控制住了,但周边的省份疫情严重,也不能下调。如果周边省份一直维持低水平,北京下调就会更快。

  中青报·中青网:北京此轮疫情防控能给各地和各国的防控提供哪些经验?

  吴尊友:有两个方面重要启示:一是快速响应。北京经过56天零病例,当再次出现首例新冠新增病例后,很快锁定传染源头——新发地,立即采取强力措施,没有给病毒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机会,避免了北京重蹈2003年非典覆辙,避免了出现第二个武汉。二是这次疫情再次发生在批发市场,集中在海产品销售区域,为今后预防类似疫情提供了新的防范点,同时,也为病毒溯源提示了新的方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景烁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防控关键期难度加大 强力措施至少持续几周
责任编辑:工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