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N95口罩后再用胶带将口罩和面部粘紧,穿防护服、戴第一层防护手套并裹紧防护服、穿鞋套、穿一次性靴套、穿隔离衣、再戴第二层手套、戴护目镜……这是北京普仁医院检验科主任杨会娟每天早上正式开始工作前的必备工序。
完成这一整套防护,她就进入了“PCR实验室”,在核酸标本中开始捕捉病毒的蛛丝马迹。
正准备进入工作区域的核酸检测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摄)
“PCR实验室”又叫基因扩增实验室。PCR是一种DNA快速扩增技术,具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快速性等特点。当某种病原微生物中病毒极少时,传统的检测方法难以检出,但通过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可将DNA片段扩增到百万倍以上。通过DNA基因追踪系统,能迅速掌握患者体内的病毒含量。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PCR检测方法已经为“缉拿”新冠病毒立下汗马功劳。
“PCR实验室”是核酸检测采样标本的最后目的地,核酸检测采集的咽拭子标本会被送到这里。在这里经过灭活、提取、扩增,最终检验出其阴性或阳性。
据北京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介绍,北京6月23日前已确诊的256例新冠肺炎病例中,通过核酸筛查发现的有137例,占53%。
事实上,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北京就开始快速布局建设核酸检测实验室,多个实验室的快速启动也为此次新发地疫情能迅速筛查出患者奠定了基础。
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1月中旬,全市17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备核酸检测能力,进入6月上旬,核酸检测机构已达到98所,截至6月20日,核酸检测机构从98所扩至124所,日最大检测能力从10万份扩增到23万份以上。
普仁医院的“PCR实验室”就是加快建设的那一批。普仁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王红梅介绍,今年4月份,普仁医院开始筹备建设PCR实验室,6月15日正式正式启用,当日晚18时提交出首批90人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尽管实验室只有49.89平方米,但还是被有效地分为3个区域,分别是包括试剂准备区、样本制备区、扩增区。
杨会娟介绍,被送来的咽拭子标本进入实验室,要先消毒,再经水浴灭活,编号后放入核酸提取仪器中进行核酸提取。提取出来的核酸被转运至扩增区,经过与扩增检测试剂混合扩增,“通过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可将病毒RNA片段复制、扩增到百万倍以上,更容易检测到。” 杨会娟说,扩增后的片段再通过仪器进行核酸分析,最终检验人员通过电脑上呈现的图谱,得出核酸呈阳性或阴性的结果。
检测人员正在调试仪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摄)
扩增区的扩增检测仪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摄)
标本制备区与检测样本近距离接触,有很高的感染风险,因此对检验人员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
实验室刚投入使用,目前包括杨会娟在内只有3位检验师。其中1位在低风险区域准备试剂、传递样本、另外2位在标本制备区进行作业。每个区域均有相应的服装,不可混穿,高风险区域的工作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沟通均通过对讲机实现。
工作人员虽然有限,但标本数量并不会因此减少。目前普仁医院“PCR检测室”的标本主要来自于本院发热门诊、急诊、病房和核酸检测采样点,以及北京市东城区集中核酸检测点采集的部分样本。
“我们一批最多检测94个样本,检测一批需要6个多小时,每天能检测四批。”杨会娟和其他工作人员每天早上8点开始工作,中午吃口饭歇一会儿继续工作,一直到晚上七八点才能下班。
对工作人员的挑战不仅是任务重、风险大,她们也要承受着身体的不适。按照要求,为了防止空气流通造成其他区域被污染,标本制备区的气压要低于常压,这对该区域里的检验人员身体提出了更多考验。穿着防护服本就容易憋闷,在负压的状态下,身体更容易产生缺氧反应。王红梅说:“待久了会有头晕喘不上气的感觉。为了保护为数不多的几位有PCR检测资格的工作人员,科室规定每待4个小时就要出来透透气,然后接着工作。”
标本制备区压强指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摄)
据了解,从6月15日投入使用至6月23日晚,普仁医院“PCR检测室”已经完成1996份的样本检测。
杨会娟介绍,目前普仁医院检验科一共有12名检验人员具备PCR检验资格,近期会通过’老带新’的方式陆续加入实验室工作。
按照北京市的要求,从6月23日起,所有发热门诊和从事核酸检验的技术人员集中到宾馆酒店居住,实施“两点一线”的工作方式,进一步降低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风险。杨会娟和其他参与PCR检验的工作人员,也将在医院居住,“什么时候能回家还不确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