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文学现场】联合文学课堂:捍卫独立批评

发稿时间:2020-06-24 11:36: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樊迎春 只恒文 中国青年网

  北京大学中文系 樊迎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只恒文

  “联合文学课堂”现场。(只恒文 摄于2019年12月22日)

  按下发送键,公众号“同代人”的小编在6月18日晚,发出了这个学期最后一条消息:暑假来临,“同代人”正式进入休刊状态。我们将在9月份新学年到来之际恢复更新。感谢各位师友和读者一直以来的鼓励与支持。新学年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以批评透镜观照当下文学作品与文学事件,期待您的继续关注。

  “少年们,加油吧!”这是5年前,“同代人”公号创立之初,文学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写给“同代人”的一段话:“赵天成、沈建阳、刘欣玥、樊迎春、李屹、陈若谷、程旸……他们既有术业的专攻,又有一份文学的天性。他们不愿意墨守成规,总想用新鲜的眼光来度量存在的价值。他们更年青,更宽广,更有奇思妙想,更懂得合作和坚持,他们是一种新的力量。未来的批评家,一定会在他们之中诞生。”

  春去秋来,冬至夏归。自媒体“同代人”和实体的“联合文学课堂”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他们既成为线上线下的相互支持,也在独立、及时、有效的批评原则上成为重要的理念、实践上的同盟者。每一年,“同代人”还自行印制批评年选。

  2020年的这个特殊的学期,停课不停学。在“联合文学课堂”按下暂停键之时,“同代人”利用线上的优势,不断发出自己的“读立批评”:从《李子柒——一份漂浮网络的乡愁碎影》,到《论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语言结构》;从《圣婴与浪子之诗——评杨庆祥《现代聊斋志》及其他》,到《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 ——重识“五四”文学传统》;从《硬汉精神与英雄叙事——电影<中国机长>的主题意蕴及启示》,到《故乡+故事”的公式》……这是他们充满热情的“年度总结”,是青年学者与文坛直面文学现场的隔空对话。

  因其独立和“读立批评”的特点,这个由学生自主运行的文学自媒体——“同代人”,在北京高校文学爱好者中影响越来越大。而支撑其运行的是先于其发起的“联合文学课堂”。

  “组织联合文学课堂,是我2014年年初的一个想法。”回想起开设的动机,杨庆祥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我想把一些对当下文学写作感兴趣的同学聚拢起来,不仅是中国人民大学,还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同学,大家一起来研读新的作品。”

  在杨庆祥看来,这是一项与教学互动,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一是高校中文系的教学以文学史为主,相对来说对当下的作品缺乏敏感性,有教学滞后于创作实践的倾向,通过‘联合文学课堂’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比较有效地接触到文学的现场;其次,是可以借此培养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读者’,我们姑且不说‘理想读者’,作为中文系或者对文学感兴趣的人,至少应该知道怎么去阅读和欣赏一部作品;第三,是希望这种具象的、有时候是与作家面对面的交流,能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读者与作者在这之间能够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当然,也可能什么都找不到,这也没有关系,阅读即误读,只要是‘真正地读过’,这就很好了。”

  “我当然希望这样一种形式能够形成一种特别的氛围,能够找到一些‘核心小伙伴’,能够在雪夜‘听到友人和五点钟’。如此,文学与人生,也算是相得益彰。” 杨庆祥说。

  在日趋忙碌和略显浮躁的当下,杨老师的这番用意让学生感动。“联合文学课堂”意在唤起95后、00后的“初心”:你是否还记得文学带给自己的最初感动,是否还记得文学的初心,是否还记得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最该捍卫和牢记的文学尺度。

  2014年5月20日,“联合文学课堂”正式“开课”。首场讨论的是当时新鲜出炉的蒋一谈的短篇小说集《透明》,来自北京不同高校的硕士、博士生们和年轻气盛的几位青年批评家,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一间小会议室热烈地发言,因为座位不够,不少人直接席地而坐。作家本人也在场,但年轻的讨论者并不在意,褒奖有多真诚,批评就有多犀利。可能是因为没有其他文学研讨会常有的德高望重的嘉宾和严肃正统的气氛,“联合文学课堂”以年轻的姿态和新锐的评议,引领了一种敢说、能说、说得有理的全新的研讨风气。

  2019年12月22日,第36期联合文学课堂研讨的作品是70后作家黄孝阳的《人间值得》,黄孝阳本人也专门从南京来到北京现场。黄孝阳对与会者说,“前几天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讨论会上,这部作品受到了不少批评”,大家莞尔一笑,因为在“联合文学课堂”的会议桌上,批评的声音从来都没少过。当然,“联合文学课堂”绝非哗众取宠地简单化“指责”,而是坚持自身对文学与文学性的尊重,有理有据地进行学术性的批评与商榷。“联合文学课堂”也从来不吝啬赞美,记得70后作家赵志明携《万物停止生长时》来参加讨论时,全场基本都给出了褒奖之词。不谄媚不附庸,当然也绝不清高不傲慢,“联合文学课堂”踏踏实实地在文本细读中阐述文学之美,力行独立的文学批评。

  自2014年5月至今,联合文学课堂讨论过李敬泽、邱华栋、李少君、张翎等著名作家的新作,也组织了对文学新生力量“90后”作家的专题研讨;讨论过严肃的学术研究丛书,也关注过引起轰动效应的科幻文学;在校外进行过青年诗人的作品朗诵,也严肃认真地讨论过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问题。

  “对课堂的持续性并无执念,但这个主要由高校博士生和青年批评家组成的小团体,俨然焕发着超乎发起人自己想象的生机活力。”总有人问起“联合文学课堂”的未来,也有作者“自荐”希望其作品登上课堂,杨庆祥的想法是,“我们的课堂一定要做那种高水平的作家,或者是有争议的作家,尤其是这种‘争议’能对我们写作产生推进的作用。”这位80后文学教授有自己的眼光、选择和归类。

  在过去6年多时间里,青年学人聚集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文学课堂”,不定期地对当前最新的文艺作品、文艺现象与文艺思潮,以专题发言加圆桌讨论的形式进行研讨。他们中既有青年学者和在读研究生,也有来自其他高校、研究所、报纸杂志、文化机构等不同行业的年轻人。先期“70后”和“80后”是论坛的主力,后期更有90后、00后,为这个成长中的“文学课堂”注入了新生力量。

  不少知名作家在参加完“联合文学课堂”后都不禁感慨,这比其他一些文学研讨会活跃多了,更重要的是,这里发言的每一位都是细读了文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底气十足。历经“联合文学课堂”言辞“洗礼”的,有后来位居各类书单榜首的付秀莹的《陌上》,也有新近茅奖得主徐则臣的《耶路撒冷》。类似“联合文学课堂”和“同代人”这样的存在,并不是要向谁证明什么,而是在坚守真正的文学研究者的自我修养,在为自己心中信仰的文学标准加码。

  在青年作家徐则臣的感觉中,年轻评论家观点相对更鲜明,虽然偶有矫枉过正,但基本上都“扣题”,言之有物,一般以挑毛病为主。听惯了表扬的作家可能会有点不适应。很多研讨会更像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促进会”,你好我好,作家也被惯坏了。“研讨会理应有被研讨的作家和评论家之间的交锋,一起探讨文学的真问题,而不该只是一个简单的、形式主义的单边批判或表扬会。”徐则臣说。

  多次参加活动的文学博士、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凡表示,“联合文学课堂这种形式非常吸引人,集作家、批评家、学者和出版社于一体,‘面对面’共同研讨新锐作家出版的最新作品。很大程度上,这是对文坛新锐力量的一种肯定与主动介入,特别对70后、80后创作群体的关注尤为突出。参与其中的我,每次都收获很大,一方面激起了自己阅读最新作家作品的兴趣与信心,同时将‘课堂’的意义延伸到更加宽阔的平台与对话体系当中去,让当代文学研究、尤其文学批评显得更加活泼、生动。与此同时,从联合文学课堂上,我们可以洞悉当前文学批评的新的话语及表达方式,来自首都各名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是参与其中的重要力量,更有一线的批评家、青年学者的参与,从他们对作家作品的把握与理解中更能够让自己从中熟悉、了解当前文学批评与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及趋势,从而为自身所从事的文学研究与批评激发了新思维、拓宽了新视野。”

  不在现场,就在云端。从联合文学课堂的现场讨论到公号“同代人”推送的评论,这个夏日,“联合文学课堂”以作家和作品引导青年学生戒除喧嚣和慌张,专心文学和学业,实为难得,他们已成为文化北京打造文化自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原标题:【文学现场】联合文学课堂:捍卫独立批评
责任编辑:工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