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喜欢我们主导一些事情。”采访时,几位中学生不约而同地指出这一点。而在之前与一所高中团委老师交流时,她表示,因为代沟,她看不懂现在高中生对街舞、手账、弹幕视频网站等新奇事物的爱好,但学校仍尊重学生的“多才多艺”,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意和请求,总是先考虑如何满足。
在采访中我发现,孩子们的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正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一位高二学生说,她的初中老师告诉学生,高中老师不会管你们爱不爱学习。但真的踏入高中后,她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但紧密”的师生关系。尤其在高一阶段,学习压力相对较小,老师更注重引导学生适应学校环境和高中生活,在课堂内外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中,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确被激发起来了。文艺晚会上有大家自己设计排练的歌舞、校园剧、相声、小品,还有新颖的“荧光秀”;有学生把流行歌曲重新填词,制作了毕业季的纪念视频;学生公司里不乏能使用数位板的手绘高手,还有社员因此对经济学产生兴趣,并在“上海高中生经济论坛”上获了奖。
一位高三学生说,校内大大小小的活动几乎都由学生主导,老师不会起很大的作用;部门之间的联动也是负责人“发条子”去沟通,学校里有一张无形的管理网。经历了这些活动,学生会发现及时沟通、临场应变能力的重要性。这些不能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就这样锻炼出来了。
另一位学生说,学校设立了专门的“权益保障部”,学生可以提出意见,甚至与校领导面对面沟通。我想,这项机制的存在,是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有些权利是需要争取的”这一成人社会的道理。
比如,前段时间,上海天气湿热,学校原本规定30℃以上才能开空调,而那几天的气温一直在28℃到29℃之间徘徊,有学生以“体感温度已经到达了30℃”为由申请开空调,学校很快就“安排上了”。学校食堂里也放了收集意见的小箱子,只要学生提出的要求合理,基本上都会得到满足。
自由的风气和包容的态度,值得复制到更多的学校。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