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辈子在土地里刨食的爷爷一心想让父亲有出息,举全家之力让父亲读书,但当父亲小学毕业后,家里还是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于是父亲在13岁就开始了每个农民都要经历的艰辛、劳苦的生活。倔强聪明的父亲虽然年龄小,却靠着自己的努力和锻炼,几年时间就在播种、锄地、收割、碾场、摞麦草垛这些农活中样样不输于大人。几年后,做事精明、认真的父亲被选去做生产队的会计,这也是父亲一生中做过的最大的“官”。直到如今,父亲提起来依然津津乐道。
后来县国营食堂来村里招工,父亲被推荐去当学徒,从此父亲就去了县城工作。由学徒到帮厨,再到后来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白案厨师,父亲付出了太多的辛勤和汗水。最终父亲成了县食堂的正式职工,也有了城市户口。父亲说,在物资缺乏的年代,县食堂在街上卖早点,就连县领导都要给打饭的厨师几分面子。所以说父亲的工作已经比村子里的许多人强很多,但父亲看到自己的许多同事都是城里人,他还有更大的梦想,就是在城里能有一套房子。父亲也知道这只能是幻想,因为自己的妻儿、父母都在农村,那里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土地,那是农民的根,没有办法隔离,也不敢舍弃,父亲虽说有了城市户口,但他依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
改革开放之后,县国营食堂失去了当年的风采,职工们纷纷停薪留职,自谋生路,父亲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父亲回家看到还没成年的3个子女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为了这个家,父亲想尽一切办法去挣钱养家。父亲先是凭借自己的手艺给乡里的红白喜事做酒席,年节时,又拉着架子车走街串巷去卖凉粉、糖糕。那些年父亲架子车的车轮几乎在我们乡镇的每一个村子,每一个巷子都留下过痕迹。父亲还一边务农,一边在家里养了几百只鸡,和母亲一起起早贪黑准备鸡饲料,照顾养鸡场,收鸡蛋。到如今,我都依稀记得那些年的清晨,父母在筐子中一层鸡蛋一层麦草细心地摆放,等到天亮,父亲就会用自行车载着筐子去城里卖鸡蛋。为了生活,父亲体会了太多的世间冷暖,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疾苦。生活所迫,父亲只能把在城里买房,做城里人的想法深埋心底。
等到我上大学后,城里的商品房市场渐渐兴起,农村许多人都拿出多年的积蓄去城里买房子。父亲每次去县城回来都会带回几张商品房的宣传单,告诉母亲,他听说村里的谁谁又在城里买了房,其实母亲也明白父亲的意思。但那时,二姐还未出嫁,我还在上大学,奶奶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三天两头的看病,家里后面还有许多开销,哪里还敢把大半生的积蓄拿出来去城里买房子。但父亲想做城里人的梦想却从未忘记。
我大学毕业后,参加区教育局的统一招聘成为了一名教师,妻子是我单位的同事,两人都工作稳定,收入有了保障,父亲也顺利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有点微薄的退休金,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父亲终于下定决心在县城贷款买了一套单元房给我们当婚房。结婚后,我和妻子都让父母来城里和我们一起住,但是都被父亲婉言谢绝,他说以后来县城有个落脚歇息的地方就已经不错了。隔三差五父亲就会背着家里的面粉、蔬菜等来城里看我们。还不忘去过去的老同事,老朋友家里坐坐,顺便向他们“炫耀”如今自己在城里也有了房子,虽然是儿子在住,但是他脸上也有光彩。
等到我们有了小孩,父母要来城里帮我们照看小孩。父母担心和我们住一起难免发生磕碰,互相不习惯,他们打算在外租房子住。我们当然不忍心劳苦了大半生的父母租房去住。我和妻子商量给他们买个小户型的二手房,经过几周的选择比较,在离我们小区不远处买下了一套房子。父亲把房子简单装修之后,安装了暖气,购置了家具。父亲看到这一切,由衷地高兴:奔波、操劳了大半辈子终于在城里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在年过花甲之年终于可以真正做一回城里人。
父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那一片土地有难以割舍的情怀。在乡村土地上播撒的每一滴汗水,与乡里乡亲并肩劳作,与母亲一起为赡养老人,养育子女所经历的每一次艰难坎坷,父亲都铭记于心。父亲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对乡村和土地的热爱是我们这一辈人难以真正体会的。然而,父亲也深知农村劳作的艰辛和不易,所以他竭尽毕生的力量让自己的子女好好读书,走出农村。父亲想做城里人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子孙后代开辟更广阔,更幸福生活的祝愿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