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289年的唐朝与6个少年

发稿时间:2020-06-09 06:1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吴鹏 中国青年网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青春盛世,289年的唐朝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靠着一波又一波的“后浪”推动的。这些青年好学善思,对天下时局有敏锐判断,对个人未来有清晰规划。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年少时,就已经主动把个人命运与历史大势相连。

  早在大唐蓝图还没设计出来的隋文帝时期,十几岁的房玄龄,已然看透即将到来的大变局。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朝攻灭南陈,统一江南,“天下皆以为将太平”,监察御史(从八品上)房彦谦之子房玄龄却不以为然,私下对父亲密言道,“主上本无功德,以诈取天下”,文帝当年是用诈术从北周孤儿寡母手里夺取天下,来路不正,基础不牢;现今从太子杨勇到杨广、杨俊、杨秀、杨谅诸王,“皆骄奢不仁,必自相诛夷,今虽承平,其亡可翘足待”。果不其然,几年之后,隋二世而亡。

  洞悉时势的房玄龄着手为将来的改天换地做准备,5岁就能背诵《毛诗》的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博览经史”上。18岁时,房玄龄考中进士,到吏部等候分配工作。吏部侍郎高孝基素以知人著称,见到房玄龄后大为惊叹,“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异日必为伟器,恨不见其大成耳”。隋末大乱,李世民进取长安途中,房玄龄“杖策谒于军门”,从此成为李世民最为倚重的股肱重臣,辅佐其开启“贞观之治”。

  成长于隋朝动乱前夕的房玄龄能洞察时局、见微知著,生长在唐朝太平年代的狄仁杰少年时则心无旁骛、一心苦读。狄仁杰父亲狄知逊曾任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长史(从五品上),退休致仕后政治地位渐不如前。

  狄仁杰小时候,家里门人遇害,“县吏就诘之”,狄家上上下下都忙不迭地出来回话,只有狄仁杰“坚坐读书”,不理不睬。县吏问他小小年纪为何如此倨傲,不打躬作揖配合查案?狄仁杰回答,“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你没见我正在和书中圣贤对话吗,哪有时间去搭理你等俗人小吏。

  将读书视为与圣贤对话的狄仁杰,后来不但成为民间断案传奇中唐朝最著名的法官,更在担任宰相后力挽狂澜,稳住了因武则天改唐为周引发的动乱局势,后又推动武则天复立儿子而非侄子为接班人,将皇位继承制度拉回正轨,揭开了开元盛世的序幕。

  开元盛世,名相云集,张九龄更是风度不凡。他出身岭南烟瘴之地,父亲张弘愈仅是新州索卢(今广东省新兴县)县丞(正九品下)。张九龄“幼聪敏,善属文”,据说7岁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13岁时,张九龄将所写诗文整理成集,献给时任广州刺史王方庆。王刺史读后,“大嗟赏之”,赞叹“此子必能致远”。19岁那年,张九龄参加科举乡试,著名诗人、时任主考官沈佺期“尤所激扬”,视之为栋梁之才。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25岁的张九龄考中进士,后因事返回岭南。宰相张说贬谪岭南期间,与张九龄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张说再次拜相后,将张九龄作为接班人培养。张九龄不负厚望,接替张说成为一代文宗,被玄宗视为“文场元帅”。

  拜相后,张九龄正直贤明,不避利害,敢于直谏,对国事多所匡正,将开元盛世推向顶峰,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的贤相。后因在用人、尤其是在起用安禄山问题上与玄宗不合,被迫离开相位。

  张九龄罢相,是开元盛世转向天宝之乱的关键点。幸好,张说、张九龄还在高位之时,就为朝廷布下了李泌、刘晏两枚活棋。

  李泌家世显赫,其六世祖李弼与隋文帝岳父独孤信、唐高祖祖父李虎同为西魏八大柱国将军,其父李承休为京畿县令(正六品上)。他自幼聪慧,“博涉经史”,7岁便能写诗作文。

  玄宗听闻李泌之才,召他进宫见驾。当时玄宗正和张说下棋,“因使说试其能”。张说就以“方圆动静”为题让李泌赋诗一首,并先写出“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作为示范;李泌随即吟出“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张说见七岁小儿李泌之诗的气度意蕴远在己之上,当即恭贺玄宗,国有奇童,野无遗贤。

  张九龄对李泌“尤所奖爱,常引至卧内”,经常亲自指点教导。张九龄任宰相时,大臣严挺之、萧诚是其左膀右臂。有一次,张九龄向李泌评价二人,“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认为严挺之过于严苛不近人情,如三九寒冬,而萧诚却身段柔软长袖善舞,让人如沐春风。李泌当即劝张九龄,“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你从一介布衣做到当朝宰相,靠得就是直道而行,如今怎能忘却来路,喜欢与柔媚之人为伍?张九龄大惊,当即拜谢李泌的提点,从此不再把他当作学生,而称之“小友”。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李泌自小便在识人断事上有近乎天赋的才能。他亦“以王佐自负”,胸怀扭转乾坤之志,故日后能在安史乱局中帮助肃宗制定平叛战略。叛乱平定后,李泌又辅佐代宗、德宗整理内政,调和将相;对外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共同对抗强敌吐蕃;最终振衰起弊,扭转危局,推动国运逐步止跌回升。

  和世家子弟李泌不同,刘晏出身低微,其父为曹州南华县(今山东省东明县)县丞(正九品上)刘知诲。刘晏自幼“聪悟过人”,读书过目不忘,7岁考中科举考试中专为少年儿童设置的科目“童子举”。8岁时,玄宗东封泰山,曹州地方官将其“献颂行在”。玄宗“奇其幼”,让宰相张说测验其学识。张说测试完毕,叹道“国瑞也”,视刘晏为国之祥瑞。刘晏由此获得“神童”称号,被玄宗亲授秘书省正字(正九品上)职务,负责校正典籍中的文字讹误。

  有一次,玄宗设宴长安勤政楼,召10岁的刘晏赴宴。杨贵妃见刘晏聪明可爱,竟抱进怀里,“置于膝上,为施粉黛,与之巾栉”,亲手为他梳妆打扮。玄宗问刘晏,“卿为正字,正得几字”,你上任以来,校出多少错别字?刘晏没有具体汇报工作,而是回道,“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臣已经把秘书省所藏典籍文献中的错别字全部校正,只有“朋党”中的“朋”字无法改正。刘晏如此回话,意在借机劝谏玄宗调和朝堂上已经日趋激烈的“文学”“吏治”两派党争。年仅10岁的刘晏对朝廷危局已有深刻认知。

  玄宗听后,赏赐给刘晏只有王公贵臣才可使用的象牙笏板和黄文衣袍。刘晏后来拜相,主管唐朝财政工作,他改革榷盐法、常平法和漕运制度,重建战后财政体系,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延续百年奠定了财政基础。

  为大唐重整旧河山的还有宰相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他“幼有壮志,苦心力学”,经常被父亲用来向同僚炫耀。另一个宰相武元衡就把李德裕叫到跟前,问道“吾子在家,所嗜何书”,意在“探其志”。李德裕闭口不答,武元衡调侃李吉甫养了个傻儿子。李吉甫“归以责之”,回家责问儿子为何如此。李德裕回道,“武公身为帝弼,不问理国调阴阳,而问所读书。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武元衡身为宰相,不问治国之本,反问孩儿所读何书,这话应该是礼部询问的读书小事,哪能是宰相关心的国家大事,“其言不当,所以不应”。李吉甫将此语转告武元衡,武元衡“大惭”,李德裕“由是振名”。

  年少便知为相之道的李德裕,成年后顺理成章拜相。他外退回纥、吐蕃,内平藩镇权宦,辅佐唐武宗打造出“会昌中兴”升平治世,被誉为“万古良相”。李德裕虽家世显赫,却致力提拔孤寒学子。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被贬崖州(今海南省),病逝之时,“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从唐朝前中期的房玄龄、狄仁杰、张九龄,到中后期的李泌、刘晏、李德裕,他们有的是开国功臣之后、当朝宰相之子,有的在五品六品的中层官员家庭成长,还有的父亲只是八品九品的县令县丞。尽管出身相差甚远,却都在唐朝开国创业、开创盛世、平定叛乱、再度中兴等重要历史转折中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而这一切的发轫点,无疑是青年时代将家国融为一体的人生起笔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

  吴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289年的唐朝与6个少年
责任编辑:高秀木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