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80后”田保姆种粮记(危中寻机·农业迈向高质量)

发稿时间:2020-05-08 10:05: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网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图①:在山东青州邵庄镇黄鹿村,植保无人机从麦田飞过。
王继林摄(人民视觉)
图②:在河北河间市景和镇兴丰农场,农机手在田间作业。
本报记者 史自强摄
版式设计:汪哲平

  核心阅读

  面对这场疫情大考,农业有挑战也有机遇。传统生产方式遇到难题,新农具、新技术、新模式得以大显身手。春耕期间,各地努力化危为机,依托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加快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破解“谁来种地”难题,迈向高质量发展。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透过这位“80后”田保姆的种粮故事,感受到田野里的新动能正在集聚。

  一亩地上的两本账

  田保姆托管,省心省力省钱,种粮成本能减少150元

  农机来回奔走,层层水花飞溅……正值插秧时节,四川邻水县增产村的田间又忙碌起来。

  “种地找小方!”村民张秀珍站在田埂上看着,“水牛换成铁牛,无人机打药,从种到收用的全是新家伙,真省心!”

  “我们村的地,也全让小方包了。”相邻的团坝村党支部书记王中平上前插话,防疫春耕两不误,今年几百亩地全程托管,1天时间就插完秧了。

  小方是谁?他叫方智勇,是县里有名的田保姆。“你外出打工,我替你种田”,14个村的4万多亩地,他打理得井井有条。

  “80后”方智勇在大城市打拼15年,为啥又回村当农民?

  转变缘于5年前的一次探亲。“村里一些田里长了草,看着真可惜。”方智勇发现,记忆里稻浪翻飞的景象少了。细细打听,老乡们道出原委:种子化肥涨了,赶上年景不好,辛苦一年不赚钱。留在家里的老人大多超过60岁,地里的活干不动了。

  谁来种地?方智勇嗅到了商机:“地肯定得换个种法,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准能把成本降下来。”

  回家种地!但流转多少合适?水稻怎么管理?风险大不大?方智勇心里没底。“当好农业新兵,要多跟农民学习。”他到成都等地拜访种粮大户,看到“大铁牛”驰骋田间,万亩水稻被侍弄得有条不紊,心里踏实了。2014年他回乡流转1000多亩地,成立了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水稻。

  从门外汉到新农人,方智勇探索绿色种植、购置农机,忙得不亦乐乎。合作社很快回了本,他成了大家口中的种地能手。

  “成本高、缺劳力,一家一户的难题怎么解决?”方智勇在思考,“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靠合作社的实力,为大家提供服务,农民种地的热情会回来的。”从新农人到田保姆,方智勇再次转型。

  种了大半辈子地,大伙儿信得过这位“80后”吗?

  “同样一亩地,收入多两成,咱服气!”增产村农民许少白,靠着小方的托管服务,种粮面积从5亩发展到80亩。今年更是尝到了甜头:买种子化肥,合作社送上门;整地插秧,农机下田,啥都不耽误。

  许少白算了笔细账:以前种地靠老两口,不算劳力,每亩要投入800元,一年种两季稻,刨去成本,到手的也就七八百块。现在合作社托管,一亩托管费200多元,机耕能节省60—70元,化肥用量减少了20%,一亩地成本能省出150元左右。“关键是省心省力,稳产高效,咱敢上规模了,一年能挣几万块。”许少白底气十足地说。

  “防疫情不误农时,今年我们的社会化服务迎来好机会,农民把地交给我们,放心!”方智勇说,春节一过,合作社就向镇里递交复工申请,购置农资,整修农机,全力奋战春耕。

  收入账最有说服力。今年合作社服务面积增加了几千亩,达到4万亩,其中全程托管面积6000多亩,可为农户节约成本300多万元。忙得不亦乐乎的方智勇坦言:“看来种地这条路是走对了!”

  4万亩地怎么种

  农民能“点菜”,也能“包席”,专业服务轻松种地

  马达轰鸣,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护邻乡种粮大户游小波竖起大拇哥:“1小时作业50亩,相当于过去几十人干一天,真厉害!”

  不仅仅是植保无人机,走进方智勇合作社机库——收割机、插秧机、灌溉设备等一应俱全。

  发展社会化服务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合作社只有7台拖拉机。寻求帮助的农民多了,方智勇却感觉力不从心:种地环节多,农民需求五花八门,合作社难以满足。“好保姆不仅会抱孩子,做饭、护理也得有几把刷子,田保姆得是多面手啊。”

  “农民需要什么,咱就干什么。”粮食烘干是堵点。不少种粮大户吃过亏,联合收割机开进田里,七八百亩水稻几天就收完了,这么多粮晾晒成了大难题。“一台烘干机少说也要几十万元,一年只用一两个月,即便种粮大户买也不划算。”方智勇说。

  政策扶持,合作社购置了13台烘干机,日处理能力达到400吨以上,为周边十几个乡镇提供烘干服务。如今,合作社各类机械达上百台套,农机手上百名,可提供机耕、植保、机收、烘干等一条龙服务。

  创新服务方式,开发多元服务套餐。“我们有两大特色服务,农民既能‘点菜’,也能‘包席’。”方智勇说。

  不少农民当上“甩手掌柜”,实现轻松种田。“家里几亩地,靠我一个人撑着,种不动了。”增产村村民熊竹华,把土地交给合作社,从种到收全程托管,自己在合作社打工,劳动强度小了,一年还能挣2万多元。

  “解决谁来种地,需要专业从事生产服务的主体,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方智勇说,农业生产有10多个环节,涉及多种农机,一家一户不可能都置办。当好田保姆,就是要解决小农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中。

  社会化服务离不开政策帮扶。方智勇坦言,合作社资金是一大难题,希望贷款政策能再放开些,“如果大型农机具可以抵押贷款,就能大大减轻合作社资金压力。”

  方智勇说,干专业的事需要专业人才。合作社一方面引“新秀才”,招聘大学生,提高服务队伍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土专家”,为种粮大户提供培训。

  1斤大米咋卖到8元

  盯着市场种地,给土地做“体检”, 为产品贴绿标

  “浙江客户定了1000多袋大米!”近日,合作社在一场农产品交易会上接到了大单。“发展绿色产品有前途。”方智勇底气更足了。

  解决了谁来种地,还要解决如何种好地。“盯着市场种地,这是咱的优势,要延伸产业链,发展优质大米加工。”照着这张蓝图,方智勇再次带领合作社升级。

  对土地全面“体检”、制定统一种植标准、全程采用有机肥、绿色农药……合作社发展了多个绿色种植基地,1000余亩稻田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建厂房,购置设备,注册“滋心源”商标,方智勇朝着产业下游稳步前进。“我们设计了多类产品,绿色大米每斤能卖到8元。”优质大米深受市场欢迎,销售额已经突破400万元。

  从耕种收升级到产加销,产业链条如何让农民参与其中?

  一条“合作社+村集体+土地托管+农户”的利益链条形成了。太和镇指南寺村是贫困村,村里地块破碎,没啥产业,不少农民外出务工。指南寺村也有优势,这里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村里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整合500多亩地托管给方智勇,全程绿色生产。

  合作社不仅管种,还要收,村集体和农民有了多份收入。“每亩地农民和村集体的保底分红为每亩800斤稻谷,超产部分,再次分红,农民每亩收入400多元,村集体底子也厚了。”指南寺村村主任黄常武介绍。

  “合作社每卖一袋米,我就多挣5块钱。”村民王文朋说,“种地有赚头,保底收益、增产和加工销售加起来,一年能挣7000元以上。”

  “我们已经为农民分红128万元、村集体分红77万元,并带动了4个贫困村72户贫困户。”方智勇说。

  “产业链条还能继续延伸。我们打算发展电商,让咱的大米‘飞’得更远;发展生态采摘,观光旅游,让一、二、三产融合起来。”方智勇有了新打算。

  “谁说种粮不赚钱,这么干,准行!”这位“80后”的种粮路不断探索向前……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08日 18 版)

原标题:“80后”田保姆种粮记(危中寻机·农业迈向高质量)
责任编辑:墨北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