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要专业的张文宏,也要出圈的张文宏

发稿时间:2020-05-08 06:30:00 作者:曹林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显然,张文宏的舆论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其专业领域,早就成功“出圈”了。这段时间他在媒体流传的金句,不仅有关于疫情的专业判断,更有很多公共判断,比如给年轻人鼓劲说“有人说这届年轻人不行,完全是瞎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报考医学”。他力推分餐制,发出“领导给你夹菜,你吃不吃”这个灵魂拷问,以张式锐评直言“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还有关于如何摆脱焦虑、应该读什么书、怎么吃早餐,等等,都提出了个人建议。

  一般科学家和专家的媒体热度很少能超过一周,一般红人火几天后很快丑闻缠身声誉下降,出圈者很少有全身而退的,高出镜率往往尾随着高争议率。神一样存在的张文宏,正在打破这个舆论规律。当然,持续被关注,与疫情的绵延胶着有关,张文宏自己也说“哪天我消失在屏幕上,大家就觉得世界美好了”,但像这样持续成为焦点人物,成为权威、偶像被公众依赖和信赖,高出镜率下维持着高声誉,在当下的舆论场中是很了不起的。

  我想,疫情完全结束后,张文宏也不会从媒体消失,而会成为一棵媒体常青树,一个在专业内外常能给舆论和社会贡献智慧的公众人物。第一,他经过了如此复杂疫情的考验,被证明是一个说话靠谱、值得信赖的医生,疫情中积累的权威形象,让他有资本被公众信任——“信任”堪称当下舆论中最缺的公共资源。第二,专家也许很多,但能驾驭传播规律、善于在媒体上表达,并能产生广泛影响的专家并不多,同样的道理,张文宏知道以何种方式表达出来更能被接受,这种“善言”的专家肯定会成为媒体宠儿。

  张文宏这样的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成为媒体明星,是公众之幸。这样的专业人士“出圈”,影响超出他的感染科圈子,也是社会之幸。对于张文宏最近的一些出圈判断,有人觉得“他是不是有点飘了”“能不能别在自己的专业之外发言”,称“不要过度消费他”“专家不要不务正业”,等等,这种声音我不太赞同。专家影响出圈没什么不好,专业问题与公共问题之间没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壁垒,很多时候是紧密勾连在一起的,要专业的张文宏,也要出圈的张文宏,张文宏有责任在更多公共问题上发出科学和理性的声音。

  就拿分餐制这个话题来说,虽然也需要专业判断,但更是一个公共问题。其实,理解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多少专业素养,靠常识就能判断。媒体经常呼吁分餐,谈分餐的种种好处和不分餐的种种危害,但收效甚微,传统的惰性和日常的惯性阻碍着分餐文明的普及。张文宏那番关于“领导给你夹菜,你吃不吃”和“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的形象分析,对普及分餐文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传统习惯根深蒂固、缺乏科学判断力、热衷于转发微信圈养生鸡汤的群体,张文宏的话尤其有用。子女的话不听,报上的科普文章不看,张文宏的话该信吧?这就是权威资源的重要。疫情中积累的权威形象,让他在很多问题的判断上具备了获得信任的资本。

  这种专家权威资源是当下舆论最缺少的,一切坚固的东西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后真相语境中,不管什么道理、什么常识、谁说了什么话,似乎都有一个力度相等、方向相反的东西可以抵消它。说某个东西好,必有人说“也有弊端”;说全球变暖,必有人说“也有相反证据”;说分餐制好,必有人大谈“不分餐也有很多好处啊”。似乎一切都是相对的,多元成了没有原则,“怎么都行”解构着科学精神,没有谁可以充当在某个问题上的判断权威。权威资源的缺乏,没有公认的权威裁决者、权威专家,使我们的舆论场上差不多每一个话题都处于撕裂和纷争局面,大家都以“你只是众多说法中的一个说法”“你的说法并不比我更高明”的态度杠着。那些反科学的歪理邪说,反常识的养生鸡汤,割大众韭菜的“大数据骗局”,不正是借着权威的缺失才乘虚而入的?

  这种语境下,尤其需要张文宏这样在特殊时期积累了权威形象的专家去普及被相对主义消解的常识,用权威的判断凝聚科学共识,在公共问题的讨论中传递科学精神。某种程度上,如钟南山一样,张文宏甚至已经成了某种凝聚共识度的一个符号,人们相信他的判断。专家甚至已被矮化和污名为“砖家”,这个社会并不缺专家,缺的是判断经受过考验的专家,在紧要关头敢下判断的专家,在危机中挺身而出的专家,以诚实可信的公共表达证明了自身可信赖的专家。这样的专家,才有实力出圈的资本,也让公众对其出圈有足够的信赖。

  不是经常有人拿科学家的热度跟明星比吗?甚至感慨“英雄枯骨无人问,明星家事天下知”。这不,终于有科学家和专家不断上热搜,热度超过小鲜肉了。这样的热搜让人感到温暖,也感到安心。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