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沸》将中国各地最具特色火锅吃法收入镜头,探讨了“围炉”背后我们的人情关系。图为该片海报。
《但是,还有书籍》请来胡歌担任旁白,增加了作品的“人格化”,演员自带的文艺气场也与作品相辅相成。图为该片截屏。
记者 张祯希
各地最具特色的火锅什么样?一本书的诞生要经过多少人的手?有多少高手在民间?将镜头对准这些生活话题的一批纪录片,成为去年视频网站上的新亮点,仅哔哩哔哩(B站)一“站”,目前至少有6500万活跃纪录片观众定期收看平台上的纪录片,而头部视频平台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网站将纪录片作为深耕内容。刚刚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中国纪录片年生产总值达66.6亿元,同比增长3.3%,入局不久的新媒体纪录片表现尤为抢眼。在去年关注度颇高的国产纪录片中,来自网络平台的作品占了很大比重。
在文化学者看来,以《生活如沸》《但是,还有书籍》《一百年很长吗》为代表的一系列2019年优秀网生纪录片,在“圈粉”年轻人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基于当代青年审美的纪录片表达升级——日常的题材切口、较高的文化知识含量、新颖的表现形式共同铸就的“文艺气场”,正成为网生纪录片“出圈”的核心竞争力。日常视角的转变之中,也展现出观众尤其是年轻网生代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人间烟火味中寻找人文气质
不仅“在故宫修文物”,也有衣食住行中的感悟
“越来越多的新媒体纪录片开始探索轻松别致的人文气质,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开掘,也有向日常生活的延伸。”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看来,当下不少“网红”纪录片都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一场“文艺气场”进化论。
拿青少年云集的B站为例,这个曾让文化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成功“出圈”的平台,近年聘请业界资深纪录片人担任高级顾问,自主开发出品了不少网红纪录片作品。而在定期收看B站纪录片的6500万活跃用户中,18岁到35岁之间的青年人占到78%。
如此多的纪录片同好,都在看什么?
最明显的一点是,纪实镜头下的“文化”已不再是只拍故宫、长城,当下网生纪录片的文化切口充满了可触可及的烟火气与日常感。比如B站出品,深受青年人喜爱的《生活如沸》,将中国各地最具特色火锅吃法收入镜头。纪录片中既有奇观化的美食呈现,也科普了各地饮食习惯,探讨了“围炉”背后我们的人情关系。同样,形成“自来水式”口碑效应的《一百年很长吗》,镜头下的是藏身市井的民间手艺人。在这批以手艺为生,将手艺融入生活的平凡个体身上,观众既可以看到随处抖落的百姓生活智慧,也可感悟到坚守、传承、发展等文化大命题在生活中的呈现。
懂生活爱生活背后是认同和自信
互联网时代的“单品极致”,为优质流量下定义
文化学者认为,这些网红纪录片将选题、表达形式与价值含量都做充分、做均衡,体现的正是当下互联网产品强调的“单品极致”理念,不啻为文艺与商业结合的成功尝试。同时,网生纪录片作品的视角切换,也反映出青年一代文化认同感的普遍提升——传统文化并不局限于博物馆或文物遗址,其实散落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文化自信与自我认同感极强的人,才更善于捕捉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之美。
前不久,某知名互联网企业调研团队通过走访深圳、西安、沈阳、灵石等九个城市,以深度访谈与调查问卷结合的方式,对当代00后的行为认知进行了调研总结。调查发现,00后的文化认同显著增强,一方面他们的成长与北京申奥、载人航天等多个重要事件重叠,另一方面,又恰逢国产动漫及影视作品蓬勃发展,故宫、敦煌等民族文化IP强势兴起,这让他们不仅对民族文化感到亲近,并且有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用与题材匹配的新颖表达构建的独特文艺氛围,正是这批网生纪录片脱颖而出的关键。而在评论界看来,既有市场化的操作,又“执着”于文化初心,这样的纪录片可谓在给优质流量下定义。
在豆瓣拿下9.2超高分,在B站撬动3.6万弹幕评论的《但是,还有书籍》,便是文化氛围营造的典型一例。作品通过讲述编辑、装帧、翻译、书店老板、绘本作者、旧书收藏家等爱书人的故事,串联起当代图书的“奇幻漂流”。纪录片中不时露出的清新动态手工插画,弥补了镜头不可及处的遗憾,也进一步烘托出作品浪漫文艺的质感。此外,纪录片团队还请来演员胡歌担任旁白。他极富个人色彩的声音,为内容产品的“人格化”属性添砖加瓦,而演员自带的文艺气场也与作品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