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青年阅读节·发现】阅读,体验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发稿时间:2020-04-26 22:18:0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李晶柯 王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只恒文 中国青年网

  “通过书籍关注外界,是我们找到自己船舵方向的办法之一,这时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4月26日上午10点,由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青年网、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2020年浙江青年阅读节系列活动启动,首场活动的领读人——浙江人民出版社时政中心主任丁谨之,与青年学生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要多关注象牙塔之外的生活”,除了亲身参与和体验,阅读,也是体验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象牙塔之外的生活,是鲜活的,是本真的,是充满烟火与气息的。青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他们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与知识,但是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缺少一定的社会经验,因此,要尽可能地去体验生活,这样也有助于自己的阅读,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

  丁谨之与读者分享的《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一书,所反映的内容,无不是作者劳罕(王慧敏)下乡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脚上沾多少泥土,心中便有多少真情”,正是因为作者真正“沉下去”,访民情、看实情,才让作品有了真情和“温度”,才让下姜村的一切从作者笔下生动流淌出来。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尤其是作家在创作时,更不能停留在象牙塔之内。鲁迅先生曾经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象牙塔”研究提出过批评,文艺来源于生活,脱离人民,躲在“象牙塔”之内的研究是应该被摒弃的。作家在创作时,要真正深入生活,去体验,再去创作,这样,才能写出贴近人民的好作品。

  《心无百姓莫为官》这部作品,很多读者阅读后感觉像亲身经历一样,这样的创作,是有一定魅力的。丁谨之在直播中分享说,这本书之所以生动鲜活,源自作者的长期积累和富有情感的生动描写。作者深入生活,真正去贫困村与下姜村民共同生活,是这本书成功的主要原因。下姜村的村民资源禀赋差,但是通过科学赋能,巧用政策,化危为机,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下姜村打造成一方水土的富裕村,甚至成为中国农村脱贫致富的样本,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干在实处、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从写作的角度,丁谨之说,作者寥寥几笔就把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呈送到读者面前,他截取的事实片段或让人忍俊不禁,或让人抚掌叹惋,笑过、叹过之后,会陷入长久的沉思。要有这样的文笔,就需要大量的阅读,与世界接触的第二种方式,也是阅读。青年时期是阅读的黄金期,这一阶段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知识的最好韶光里,一定要多阅读,不要错过大好时光。

  流量化阅读时代,碎片化阅读充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人越来越无法沉下心来,安静地坐下,读一本纸质书籍。关于流量化阅读,丁谨之认为,它确实是一种流行大趋势,但它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我们在网上阅读的很多东西,都是“第二手资料”,与经典化阅读是不能比的。她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分析说,“我们只有真正坐下来阅读,才能感受到陶渊明的魅力所在。”

  提到陶渊明,我们总能想到他的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如果自己亲自坐下来去阅读他的诗集,同样能够体会到他的幽默。丁谨之举例说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这样宏伟的开篇,整个南山下全是“我”的田地,然而结果却是“狼狈”的,“草盛豆苗稀”。这一反转效果,其实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调皮与小幽默,令人莞尔一笑,这就是经典化阅读的魅力。

原标题:【青年阅读节·发现】阅读,体验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责任编辑:工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