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夏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不能只停留在嘴上!”4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儿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璧如医生正在督导一场教学查房,她建议,医生要减少查体时间,“能不做的检查就不要做,能做一次的检查就不要做两次,这就考验医生的临床思维逻辑和专业技术,看的可是你的‘真功夫’!”据悉,在上海儿中心,她的身份不仅是医学专业导师,更是人文导师。
查房的对象是一位11岁男孩,因不明原因腹痛住院待查。在进入病房之前,查房医生小王的带教老师提醒——查体前向患儿及家属说明情况,并在接触患者前洗手,暖手。离开病房时,李璧如不动声色地为患儿重新戴上氧气管,轻轻为他整理好上衣,扣好纽扣、盖好被子。
“教学查房对我来说就像考试,非常紧张。”查房医生小王介绍,上海儿中心要求医生在查房中既要关注患儿心理、专心查体,又要关注患儿和家长的反应给予适当的反馈,“真的很难。”
教学查房是在临床带教老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的以真实病例为教授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的临床教学活动,是医学知识传授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然而,一直以来,医生培养专注于医学知识与技术的教授,查房也更关注患者的疾病情况,考验医生对病史的掌握程度,是否准确查体或完成各类检查等专业技能,却忽视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这也是阻碍病患满意度提升的主要原因。
随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标准的推行,对医学教育及课程设计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医师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更需要具备人文能力,即正确科学的价值观、职业化的服务态度、与人沟通的能力、医疗工作管理能力及医疗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心理适应能力。
围绕实现培养“有灵魂有温度的儿科医学人才”的目标,上海儿中心强调在教学查房中融入人文视角,以专题形式启动人文医学技能培养,引导医者和医学生培养一双洞悉心灵的眼睛和一双温柔有力的手——不仅看到“病”,还要看到“人”;不仅能对付“病”,还要能照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