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玉树新城(央广记者 张雷 摄)
央广网玉树4月13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张玲 王梦镯)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瞬间,而而十年前经历了强烈地震的青海玉树正是在这个“瞬间”,绘就了一幅“恍如隔世”的神奇画卷。十年来,我们真实见证了玉树人民战胜灾难、坚强奋进的壮阔实践,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在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新楼,见证了玉树经济的快速复苏、绿色发展,见证了玉树灾后重建日新月异,新玉树这座再造的家园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再次让世人惊叹。
站在海拔近4000米的当代山山顶观景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府所在地结古镇的城市风景尽收眼底。从震前市区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扩展到震后市区规划面积14.26平方公里,玉树市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原小城,已成功向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地区转变。
说到这座城市的变迁,今年62岁玉树市民主路社区的居民扎西感触颇深:“地震以前我们是土房子,现在是水泥钢筋国家给的80米的房子,非常方便,这个房子好的很。”
扎西的家里,绿植点缀、花开艳丽,精致的藏式家具以及丰富的食品,无不彰显出生活的富足和美好:“这几年社区方便的很。医疗方面也好,保险也好。社区的服务态度好。办事再也不用东跑西跑。”
玉树市感恩广场抗震救灾纪念碑(央广记者 张雷 摄)
扎西所在的结古街道民主路社区是玉树州最大的社区,辖区2166户6564人,各项社会保险,国家保障机制的落实都要在社区协调下办理,可以说社区就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地震后2014年7月,玉树市各街道社区成立,如今在玉树社区不仅成为国家与个人的桥梁,更多的已经成为个人与社会的纽带。
玉树市民主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尼玛拉毛说:“成立社区以后,百姓做什么事情都比较方便快捷。”
方便快捷已经成为玉树人民普遍认可的生活方式,博物馆、重建纪念馆、档案馆、康巴文化中心、图书馆和依水而建的藏式滨河特色餐饮一条街,让玉树人民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尤其是在藏式滨河特色餐饮一条街基于藏族的民族特色已经形成其独有的时尚。
这条街中的大部分商铺都是玉树本地人,其中九号摄影的老板就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罗松丹周,一直在西宁学习婚纱摄影的他因为看好玉树的发展前景,2017年回到玉树开了全州第一家婚纱摄影:“这边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比较好,我记得2016年以前拍婚纱都得去外地,而且很远,所以想着在老家开个店。”
玉树市感恩广场保留的当年在地震中损毁的建筑(央广记者 张雷 摄)
目前,玉树市已经打造集餐饮、服装、食品、五金、文化等十一条商业街。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这也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玉树市综合执法局的副局长才旺巴德:“现在逐渐演变成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更多的服务。在我们的执法工作中,老百姓的环境意识也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随处都能看见老百姓将路面上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的场景。”
如今的玉树,小到厕所建设、垃圾回收,大到启用小区监控等等,在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管理下,玉树已经呈现出民居坚固美观、校园书声琅琅、公共服务设施完备、街道干净整洁的高原新城。
玉树市滨河特色餐饮一条街(央广记者 张雷 摄)
据了解,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共完成投资447.54亿元的1248个重建项目,16710 户农牧民住房和22439户城镇居民住房全部建成并实现入住,292个农牧民住房集中建设点的基础设施配套,灾区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94 个教育、63 个医疗卫生、65 个文化体育项目全部建成。
玉树涅磐重生,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中华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