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酒店业振兴公益讲堂中表示:“以有组织的旅游活动还没有恢复,酒店业不可能也不必要复工的观点,理论上站不住,实践中有误导,必须正本清源。”
戴斌表示,现代旅游经济特别是旅游目的地接待体系,主要是以酒店、度假村、民宿等住宿业为依托的,游客活动也是围绕住宿单元展开的。游客可以不去景区,可以不去购物,但是不能不住宿,就像大海上远航的飞机离不开航空母舰一样,酒店一直表现出比旅行社、景区、旅游巴士行业更强的韧性。
“今年本可以如往常一样红火的春节,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打乱了。准确地讲,一开始是完全给打懵了。别说是新入行的年轻从业者,就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资深经理人,恐怕都没有见过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有组织的旅游旅行活动全面停止,本地餐饮、娱乐、购物和休闲活动近于消失的局面。面对一波接一波的退订,一轮比一轮严格的安全检查,绝大多数旅游住宿机构,尤其是高星级酒店和民宿选择了停业。”戴斌说。
专项调研数据显示,1月中旬开始,疫情暴发的两周内,境内酒店入住率下降了75%,1月26日更是跌至17%的冰点。原本我国旅游住宿业就存在行业薪酬过低、科技支撑和创新活力不足、盈利能力不强等结构性问题,疫情的冲击让疫后住宿业的恢复振兴与转型升级面临更大考验。
戴斌表示,在现金流几乎被切断的艰难情况下,酒店人还是彰显出抗疫的行业担当。锦江、开元、铂涛、华住、途家、东呈、如家、爱彼迎等酒店集团及共享平台,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保障游客“无损退订”,在武汉地区的旗下酒店积极为当地医务人员提供住宿保障,多个地方征用为疑似感染人群和返回住地游客的隔离用房。华住、如家、铂涛等及时上线“返工安心住”服务,加大酒店内部防疫措施,为复工返程人群提供安心住所。
旅游消费是酒店的基础需求,加上商务旅行、公司会议、本地餐饮和休闲度假才是酒店的全部市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酒店兼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属性。戴斌表示,产业实践一再证明,酒店是旅游产业体系的典型业态,但也有服务国民经济和本地生活的多重属性。只有把这些理论问题说清楚了,酒店、民宿、乡村客栈、共享住宿等旅游住宿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角色、地位、意义和价值才能从根本上立起来。
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至52.5%。经济复苏必然会带来商务旅行及相关的餐饮、住宿和会议需求。酒店消费基础是广义的旅行旅游市场,而非狭义的观光休闲市场,更不是团队旅游市场。那种以有组织的旅游活动还没有恢复,酒店业不可能也不必要复工的观点,理论上站不住,实践中有误导,必须正本清源。
“根据之前的数据分析和专题研究,从第二季度开始,广义旅游市场将沿着“商务旅行——本地休闲——近程观光(一日游)和周末休闲——中程观光休闲(省内旅游)和远程旅游(跨省国内游)”顺序稳步复苏,至于有组织的入出境旅游市场的恢复时间表,应是第三季度才可能考虑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酒店业更应将商务旅行和本地生活作为自己的基础市场。”戴斌说。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润钢表示,长期以来,酒店行业沉积下的各种问题,不会因一场疫情而被冲刷掉。疫情过后这些问题依然还会继续困扰着酒店行业,“比如客人住店体验性低下这一普遍性问题”。有些还会因疫情的冲击显得更加严重,“比如用工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酒店同行们需要有足够的定力,以行业一直提倡的工匠精神聚精会神地解决好诸如努力提升宾客体验、主动拥抱最新科技、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影响企业竞争力和行业素质的老、大、难问题。”张润钢说。
张润钢认为,指望通过在疫情后发现新“风口”和“新赛道”,用走捷径的方式力图尽快到达“胜利彼岸”的想法和做法不仅幼稚而且有害。
“包括酒店在内的所有企业要想活下去,最终还是要靠自我奋斗。政府可以推出的政策大多已经到位,企业应该好好研究,尽量用好、用足。那种对现有扶植政策没有研究,只是一味泛泛地呼吁政府加大扶植力度的做法,恰恰是行业里一直存在的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顽疾的又一次发作。”张润钢说。
“不少酒店在疫情中尝试开展餐饮外卖,起因很可能是出于无奈。但金陵饭店等企业的成功实践也确实为我们开启了新思路,高端外卖是否可以成为大都市里具有发展潜力的生意,尤其是在普通外卖存在着卫生隐患等问题并屡遭诟病的背景下,这一模式也许就更值得探讨。”张润钢说。
张润钢表示,健康产品,始终是客人对酒店的基本要求。“这一基本需求有可能在疫情后进一步强化。疫情中,很多进入酒店的客人反映更希望闻到消毒水的味道而不是常规的香薰。未来,酒店人需要研究如何把健康要素更好地融入到服务产品之中:从餐饮到客房,从空气到健身中心……实现这一过程的方法上必须是专业的,而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所有实践都应以完善和提升服务产品的体验性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