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周末访谈】胡世宗:《15岁的剑桥生》,有助于需要它的家长

发稿时间:2020-04-10 16:15:0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胡世宗 只恒文 赵小萱 中国青年网

  胡世宗 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 只恒文 赵小萱

  

  本该是一段特殊的“宅居”“网课”的时间,本该是“陪伴”“亲情”的时光,却因为内心的不安和焦虑,网课的压力和不适,导致“亲子”关系陡然紧张起来。如此漫长的亲密相处,年轻家长或许思想准备不足,岁月静好时,她们的微笑如鲜花一般,警报拉响时,她们的吼声连邻居都听得一清二楚。

  家庭中累积的愤怒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会不会投下长长的阴影,甚至损伤孩子的智商与情商?本周,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著名军旅作家、诗人胡世宗。

  胡世宗老师并不是教育专家,但他的新作《15岁的剑桥生》,却是一本以外孙段治先为主人公,记录其成长生活经历的家庭教育类图书。胡世宗对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说:“写这本书,不是张扬自己的孩子如何出色,而是展示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所做的努力,也许会有助于需要它的人。”

  中青报 中青网:《15岁的剑桥生》书中展示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所做的努力,您认为在哪些方面会更有助于需要它的人?

  

  胡世宗:这本书写作之初就确定了要“捞干的”写——那些能直接对孩子成长或教育孩子方面有启发作用的内容,重点放在“可操作、可效仿”上。比如给孩子立规矩,一定要早,一定要下“狠心”,两个家长甚至两代家长一定要“口径一致”,要有统一的声音,包括要善于发现你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善于发现孩子细微的萌芽状态的灵性;家长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家长错了,要正式向孩子道歉,这是与孩子沟通很重要的一个细节。我写到了在一些具体事情上家长的一些具体作法和效果如何,用描述的办法重现了当时的场景,希望能给读者打烙印,真正起到交流的作用。

  中青报 中青网:从之前出版的《泉·最美》,到《十五岁的剑桥生》,书中的主角恰好是“两代人”。从写作的角度,您有什么体会和经验可以与青年分享一下?

  

  胡世宗: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会一样或不尽一样。但对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或爱好文学的人来说,所有的经历都不“白给”,都是他的财富。一个作家或爱好写作的人,比通常的人多了一种体验,这就是生活和文学的双重体验。我们不仅有生活体验,还多了一层文学体验。我是一个从小就写日记的人,我用文字记下了我走过的人生道路。我在坚持了数十年的日记里,不仅记录了我自己的生活,当然也记录了每位家庭成员的生活。

  我很感激我的日记,功夫就在日积月累。我自己有一个观念,写日记是自己与自己对话,如果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我的生活,就等于我没有这样生活过。我经历我必记录,我在1961年5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果戈理曾说过:‘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

  我想与青年分享的是,要重视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并要随时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写海泉和写治先,更多的是得益于平时写日记这个好习惯。书到用时方恨少,提笔写作时方恨素材不够。我不仅是写这两本书,包括最近写的“文化名人书系”,已经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的《我与刘白羽》《我与臧克家》《我与浩然》《我与李瑛》四本,都得益于写日记,我还要继续“与”下去,包括与魏巍、与张光年,与张志民、与袁鹰、与贺敬之……所以能“与”下去,就是依靠我的日记大量的记录文字。我奉劝年轻的朋友,坚持或开始写日记这个习惯,什么时候动手开始都不晚,写日记和完成创作任务,这就像运动员每天在体育场馆跑步、健身,备战,一旦上了赛场一点儿也不紧张打怵,很顺势地就进入了“情况”,就会拿到好成绩。

  中青报 中青网:疫情期间,一些家长的焦虑情绪使得亲子关系越来越差。像这样的矛盾,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更好呢?

  胡世宗:宅家网课,这是特殊情境里特殊的办法,也是从没遇到过的崭新课题,肯定会给家长增加一定的负担和压力,但这也恰恰能逼着家长多学本事。更重要的是在客观上让自己比平时更多地与孩子增加共处的时间,让你更多地了解你的孩子,让你的孩子更多地了解你。家长要把这件事看作是对你的一种锻炼和考验。其实这样的机会不是很多的,要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这一段宝贵时光,即使你心里焦燥,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中青报 中青网:不少80后90后的家长,因各种原因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多数家庭都由老人帮忙看管孩子,在隔代教育这个问题上,您是否有一套独特的养育方式?

  胡世宗:我想说,年轻的家长尽可能不要缺席亲子教育,可以让老人帮忙看管孩子,但不要“大撒手”,不要当“甩手掌柜的”。因为只有更多地参与到对自己孩子的具体管理教育之中,才能更多地了解和把握自己孩子的发展走向。隔辈的家长可能在孩子的生活照料方面做得更多更好,但也容易在孩子品格形成方面放松,甚至放纵,关注不多不细。拿我为例。我是比较注意孩子性格和品质方面成长的,但治先在幼儿园的时候,一次外面下雨,天也黑了,他一定要吃雪糕,不给买不行。我也曾要打雨伞下楼去给买,多大个事儿啊!给买就是了。但是治先的爸爸妈妈坚决不允许。他们说,不能惯孩子这个毛病,并说服了我也说服了孩子。这样做就很好。

  年轻的家长无论多忙,无论怎样抽不出时间,也要尽多地给孩子以陪伴,这样你才能对孩子的优长与短处了如指掌,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才能更有的放矢。

  中青报 中青网:书的名字是您的儿子、著名音乐人胡海泉起的。海泉的音乐创作和演唱,深受青年喜爱。他作为段治先的舅舅,对治先的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

  

  胡世宗:巧得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接到治先的微信视频,顺便就向他求证这件事。治先学龄前就崇拜舅舅,那时电视里一出现舅舅,他就兴奋得不行,那么小的他,竟然能从头到尾唱舅舅许多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他大一点的时候,就开始学钢琴了,也是很小的时候就要自己作曲写歌,他都不会写字呢,就把自己“写”的歌词让大人给他用笔记录,让舅舅把他的“曲子”记录下来并用钢琴弹出让我给录下来。

  他最佩服舅舅的是,很早就独立去北京闯音乐世界。听说舅舅“北漂”时吃了不少苦,他去问舅舅,舅舅说在北京并没觉得那是苦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苦也不是苦啊!这给他印象很深,让他很早就学习舅舅独立生活的能力,不怕吃苦。所以他敢于13岁就离开家远赴异国他乡去上学。他把舅舅当成标杆,当成榜样,当成指导老师。在他面临读博还是不读博,找什么样的工作时,舅舅告诉他,“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先不要考虑挣多少钱,拿多少报酬。”舅舅这个话对他影响特别大。在不同的接收单位都录取了治先的时候,舅舅又告诉他,根据你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为主,这才是最重要的。这番话,对于治先最后的选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治先还说到这些年——主要是16岁以后,经常收到舅舅“淘汰”给他的旧衣服,这些衣服似有“魔力”,给他带来温暖也带来了勇气。

原标题:【周末访谈】胡世宗:《15岁的剑桥生》,有助于需要它的家长
责任编辑:工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