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学生 赵晨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宛霏
不管是在中学里热闹的女生堆里,公司聚会的饭桌上,甚至是第一次见面的相亲场上,都能听到许多人在讨论星座,比如:处女座有强迫症,天秤座都是“外貌协会”……但大部分人都没想到的是,星座在历史长河与中华传统文化交融共生,拥有了独特的文化烙印。
近日,著名作家马伯庸作客星涌人文直播学堂,以“中华文化中的十二星座”为题,带领“爱豆”们穿越至百年前古人的星座观,解密不为人知的星座秘密,挖掘星座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很多人对马伯庸的最初印象,是互联网兴起之初的论坛上,那位将历史掌故信手拈来的“马亲王”。从《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到《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历史穿过马伯庸巨大的脑洞,总能呈现一番让人意想不到的精彩。
最近,马伯庸又研究起了十二星座
马伯庸回忆说,他对十二星座感兴趣要追溯到学生时代对“摩羯”这个词的好奇。
直到马伯庸多次被刚认识的人上来就问“你什么星座的?”他才又想起那个疑问,便做了一番考证,原来这个古怪的名字背后,藏着很深的学问。
很多人都知道十二星座是舶来品,但大多数人都以为它是很现代的东西,至少是鸦片战争之后才传入中国,其实不然。“《资治通鉴》开篇,‘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知道什么意思吗?”
“木星纪年法在汉代就已废止,被更简洁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代替,但司马光偏要捡来用。”马伯庸说,这样的文人不止司马光一个,再早一些,屈原在《离骚》里也用过。马伯庸发现,屈原和司马光所用的“摄提格”,还有其他的太岁名字,在汉语里没有什么意义,反倒像是某种语言的音译。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古巴比伦文化有关,但学界目前尚无定论。
从前的疑问解决了,但马伯庸并未浅尝辄止。他继续深入中国文化,探寻十二星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共生。在中国
“比如摩羯座就因为苏轼成了‘网红星座’,让各朝文人争前恐后的跟了好几百年的风。”马伯庸讲到,苏东坡有诗云:“退之平生多得谤誉。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南宋诗人周必大写过“亦知磨蝎直身宫,懒访星官与历翁
有人问,中国人在接受星座的概念之后,会不会也拿去和天上的星星比对,不会觉得不像吗?对于这个问题,马伯庸认为,“在中国古人眼里,星座不是古希腊的那一套星座,甚至和天上的星星没什么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他介绍说,中国古人对于星座的理解从佛经里来,把星座叫做宫,比如巨蟹宫、双鱼宫,他们不会观察天上的星星然后勾勒出星座,中国古人只是把它们当做“二十八星宿”和佛经里的一些文化元素一样来使用的。星座的形象是明代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从明代以后中国人才对星座的形象有了初步的概念。
谈起研究的初衷,马伯庸说自己并没有专题去研究这个话题,只是慢慢积少成多,“原来我以为只是一点小东西,结果没想到往下越挖越多。”马伯庸提高了语调道,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说人要读无用之书,有的时候正是在读无用之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其中竟然有巨大的宝藏。
如果只读一个领域的书,阅读范围越来越狭窄,也就接触不到像这样想象不到的东西了。“当然,我所做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十二星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至于星座命理这些,我个人认为属于封建迷信。”他笑道,毕竟我们天蝎座很多疑的,从来不相信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