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站在窗前,遥望武汉街头,宁静而灯光璀璨,此时内心的波澜,渐渐平静。”刚到武汉,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魏伟写下这样一段话。面对前方的未知,彼时的他还带着些许“忐忑”。
2月中下旬,该院准备组建第二批赴湖北医疗队。想想老家有久病卧床的母亲,孩子还很小,而且自己是名外科医生,魏伟心中还是有些顾虑。“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危险时刻得冲上去。我是多次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的‘老兵’了,我想我能够胜任,父母、妻子也会理解我的决定。”魏伟在请战书上签下名字,按下了红手印。
名单定下来了,妻子对他说:“家里有我,妈和孩子我都会照顾好,你放心去吧,做好防护,顺利完成任务。”
经过紧张有序的上岗前培训,魏伟努力记住每个细节和注意事项,并且在脑海中反复模拟穿脱隔离衣。马上要进入陌生的呼吸道传染疾病病房,魏伟内心紧张又焦虑,他看了好几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并且下载了相关文献研读,使自己快速实现角色转变。
魏伟和同事们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二区。(受访者供图)
魏伟和同事们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二病区。他们第一批人进入病区交班时,病区还没来得及按方案改造隔离通道,魏伟他们也不清楚隔离病房里面的情况。
穿上防护服之后的困难,远比魏伟想象的多。“防护服密不透风,再戴上防护口罩,瞬间让人有种窒息的感觉;护目镜的镜带勒在头上像戴上了紧箍咒;更要命的是,护目镜的边框压在眼眶上,让人感到眩晕,想呕吐。”不知不觉3个小时过去了,魏伟查看了62个患者,汗水早已打湿他的前胸后背,护目镜和眼镜上形成了浓厚的哈气和小小的水滴。
查完患者出隔离病区,脱防护装备是个人防护的重中之重,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感染。脱下10件防护装备,洗12次手,每个动作和操作都要小心翼翼。魏伟在缓冲间脱完防护装备已过去了20多分钟。接着,他马上穿上白大褂,进入医生办公室,抓紧时间熟悉医嘱和病历书写系统……
结束工作时常常已是夜幕降临,为了减少暴露的风险、减少防护服的浪费,魏伟和同事们在医院尽量不吃不喝,但他们说丝毫感觉不到饥饿。
病区里的繁忙场景。(受访者供图)
熟悉了工作流程和病例情况,魏伟发现,有的患者病情十分复杂,有合并心衰、脑梗、糖尿病的,还有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的,需要团队协作。魏伟所在组内5名队员各尽所能,越来越多的患者病情好转。
“将心比心,我们知道,初来乍到,要让患者彻底信任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救治工作。”魏伟和同事们每次查房都详细记录患者的检查结果,认真问诊、详细查体,给患者安排进一步检查。
“老魏,17床上午又找你了,你上班查房时先去看他一下。”收到同事的嘱托,魏伟感慨,患者的信任让自己心头暖暖的。
有位70多岁高龄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初来住院时发热、咳嗽还伴有腹痛。魏伟和同事们针对症状,给予治疗,同时也给予抗感染、解痉、补液治疗。很快,患者的症状便有所减轻。由于家人不能陪床,魏伟替患者给家人报了平安。患者说:“真希望这病赶紧好,这样你们也能早点回去和家人团聚。”
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为河北省医疗队送上了感谢信,临别时,魏伟拿着感谢信拍照留念。(受访者供图)
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被治愈、出院,魏伟在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救治工作也告一段落。在魏伟的班上,总共收住院27位患者,也给31位患者办理了出院手续,并且实现了危重病人零抢救、零死亡。“过程中满是回忆和感动,我们始终有信心战胜疫情。”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