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寻找烈士兰桂森

发稿时间:2020-03-26 06:41:00 作者:李怀坤 齐永辉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东海深处的东台山岛上,有一座无名烈士墓。虽然远离大陆,但经过的渔民常来瞻仰烧些纸钱。每年清明节前,驻守在西台山岛的东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海防一连官兵,都会乘船来到一水之隔的东台山岛,祭奠这位无名烈士。

  闫蒙蒙接棒担任连队指导员时,这个光荣传统已经在连队延续了数十年。

  “烈士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因何牺牲?家人可有音讯?”一次祭奠仪式结束后,看着低矮的水泥墓碑上红色的“无名烈士之墓”几个字,这些问题跳入闫蒙蒙的脑海,再也挥之不去。“让烈士有名”成为闫蒙蒙和全连官兵的心愿。

  2019年6月,该旅领导上岛看望连队官兵,其间也来到东台山岛祭奠无名烈士。听说官兵们寻找无名烈士的行动遇到了困难,旅领导当即表态党委机关会给予最大支持。

  资料显示,原东台山岛驻军于1976年撤防,岛上老百姓也逐步搬离。想要找到几十年前牺牲的一位烈士,一时间不知到哪里查找档案资料。

  闫蒙蒙带人寻访曾住在岛上的当地群众,又联系了一些在岛上服役的老兵,都不了解具体情况。几个月过去,事情没有什么进展。“距离烈士牺牲已经过去这么久,没那么容易找到,但一定不能放弃。”一筹莫展之时,闫蒙蒙暗暗给自己打气。

  一次偶然的机会,闫蒙蒙联系到一名在东台山岛服过役的老兵郑宗辉。

  郑宗辉提供的消息让众人精神为之一振:“当年在岛上当兵时,班长曾给我讲过无名烈士的故事,记得烈士似乎叫邱贵生,应该是福鼎人。”闫蒙蒙立即带人乘船下岛,赶往老兵所说的福建省福鼎市。

  “我哥哥就是在烈士牺牲的那次台风中由海军军医接生的,所以起名叫海兵!”下岛途中,闫蒙蒙和一名船员聊天,又收集到重要信息。询问得知,这名船员哥哥的生日是农历七月廿一,公历时间为1958年9月4日,这会不会就是烈士的牺牲时间?

  “1958年9月4日,强台风‘葛瑞斯’从福建沙埕登陆。”之后查到的相关资料,印证了那名船员提供的线索:兰桂森,男,福鼎市管阳镇乾头村人,195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3649部队230支队32分队战士,同年9月在沙埕镇台山岛抗击台风中不幸牺牲。

  “1958年9月”“台风”“台山岛”,时间、事件、地点几条重要信息高度吻合,同时“贵生”“贵森”读音也十分相似,这会不会就是当年的那位烈士?事情一下子有了巨大的进展。

  不久,闫蒙蒙又来到福鼎市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翻开《闽东烈士名录》,烈士兰桂森的名字赫然在列:兰桂森,福建省福鼎市管阳镇乾头村人,1958年3月入伍,同年9月,在台山岛因抗击台风不幸牺牲……

  几番打听,一行人来到了烈士兰桂森家里。信息反复对比核实,终于确定了:东台山岛上的无名烈士就是兰桂森!

  然而,让人悲伤的是,烈士的父母及兄弟四人均已过世,目前家中同辈仅有弟媳一人。

  经过了解,大家还原了烈士牺牲的过程。1958年3月,21岁的兰桂森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来到偏远的东台山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晴天无云八级风,坐船上岛胆吐空。”台山岛远离大陆,岛上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这吓不倒一腔热血的兰桂森,扎根祖国海防线的信念从未动摇。

  1958年9月4日,台风“葛瑞斯”登陆福建沿海,兰桂森迅速与战友展开抗击台风工作。但在兰桂森返回排房转移重机枪时,屋内房梁突然倒塌,正砸在兰桂森的身上。

  兰桂森牺牲后,受到当时交通和家庭条件等多方限制,兰桂森的家人多次想上岛祭奠,均无法成行。加上该驻岛部队有保密要求,也就渐渐中断了联系。几十年来,这件事成了一家人心中的痛。

  “当年,家人收到桂森牺牲消息,一家人悲痛不已,老母亲更是哭得肝肠寸断。”在烈士家中,烈士弟媳雷菊香老人回忆起往事频频拭泪,“多年之后,两位老人先后离世,走之前都反复嘱托‘一定要去桂森葬的那里看看呀’!”

  “真是多亏了你们,才让我们能够实现老一辈的遗愿!”闫蒙蒙一行的到来,让烈士家人终于知道了英雄墓地的具体位置。一家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兰桂森的侄子兰进田更是紧紧握着闫蒙蒙的手不放。

  此时,距离兰桂森牺牲已经过去了将近62年。

  清明节前,连队重新请人制作墓碑、修缮墓地周边。设计中的新墓碑庄严肃穆,花岗岩材质黑底镜面,居中靠上是红色五角星,下面一列金色大字非常醒目——“兰桂森烈士之墓”。

  闫蒙蒙把找到烈士的消息发到老兵微信群里,许多老兵都向他“道谢”,夸他是个好后辈、好指导员。

  看着这些信息,回想大半年来寻找无名烈士的过程,闫蒙蒙深切感受到,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在行动。部队官兵、退役老兵、萍水相逢的群众,都竭尽所能提供帮助、搜寻线索。

  闫蒙蒙也将寻找兰桂森烈士的故事讲给连队的战士听,现场很安静,战士们听得非常认真。此后的练兵备战,战士们标准更高、练得更狠了,为了“那一天来临”,也为了“那一天不会来临”。

  闫蒙蒙说,寻找烈士之名行动,产生的影响远胜于“大道理说教”,“其实,我们寻找的不只是一位烈士的名字、一个应该被记住的故事,更是寻找一种精神、重温一种信仰。”

  李怀坤 齐永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