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说·向上的力量》第10期《井冈山下青春派》
打开扩音器,戴好工作牌,
在井冈山茨坪革命旧址群,
毛浩夫每天穿梭于一排排低黄色平房间,
张口闭口,满是红色历史。
从排斥红色教育到守望“红土地”,
这究竟牵动了怎样的情愫?
毕业于英国赫尔大学的毛浩夫在决定辞去待遇优渥的金融工作时,朋友们都惊呆了,但他却觉得这是命运使然,也在情理之中。
幼时的毛浩夫(右)与爷爷毛秉华(左)在一起。
毛浩夫的爷爷毛秉华,是原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上世纪60年代起,义务宣讲1万多场井冈山精神报告会。
离休后,毛秉华又像“驴友”一样,走遍全国10多个省份,拜访了32位老红军和红军后代,主编《天下第一山》《井冈诗词选》等著作,甚至比年轻人还拼。
自小耳濡目染,或许这颗“信仰”的种子早早就埋在毛浩夫心底的某处角落了。
2016年夏天,像是一个“催化剂”。毛浩夫利用休年假的时间回到井冈山体验红色培训。顺便找寻一个答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爷爷多年如此执着?
一堂课上,爷爷借用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作为结束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秉华说,当年的革命烈士就好比是梅花,把最为宝贵的生命和鲜血无私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不求回报。这堂课打动了学员,也让毛浩夫觉得“好像有点意思”。
还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毛浩夫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里面陈列着共和国第九烈士陈毅安写给妻子的英文贺年卡。他起初带着挑刺的心态,想找找有没有语法或拼写错误。然而,看到清新流畅的英文花体字却一下子拉近了他与历史的距离。
陈毅安先后给自己的妻子写下了54封家书,而第55封信里却只是两张空白的信纸。这是因为当年陈毅安与妻子约定:如果哪天不在人世了,就会托战友寄出一封无字家书。
毛浩夫还收到爷爷的一封信,信中说:“……现在我已经老了,马上满90(岁了)。我心底越来越期望你能接过接力棒,来从事这份工作……”
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让他热血沸腾。他渐渐明白,90多年前,为什么朱德、陈毅等很多海归和知识分子,宁愿放弃优渥的生活,哪怕是不远万里,也要选择来到这里。
逐渐,毛浩夫开启了人生新体验。
他原本给自己留过后路的,但一旦接手,就再也没停下来。
他尝试全新的讲述风格,让红色教育不刻板 。他带着一群年轻人排练采茶剧,让文艺范洒落每处旧居。他组织小红军义务宣讲团,还利用留学优势将一些红军史料翻译成英语,让井冈山下充满了“青春派”!
图片说明:小红军义务宣讲团,成员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他们每逢双休日就会在茨坪毛泽东旧居讲述革命历史故事。(受访者供图)
前年,毛浩夫的爷爷去世后,他时常会想起他的叮咛和嘱托。“老人家一辈子都在守望着井冈山精神,无论有什么困难,我都会接过他的接力棒,让井冈山精神的火种生生不息。”
接过接力棒,守望红土地,
带着叮咛和嘱托,
延续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青春之旅!
出品人:张坤
总顾问:毛浩
总监制:闵捷
总策划:王俊秀
制片人:成素梅
导演/编导:李想
后期导演:许译
摄像:许译、郝怡轩、李亮、余阳
互动传播:李想
图片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