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想
“听,是杰大(张杰)的声音!”3月14日一早,最新一期《战疫暖音》音频特辑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准时上线,早早守候的粉丝心情激动,齐刷刷地留言点赞。配音导演张杰曾为《甄嬛传》《大鱼海棠》等上百部经典作品赋予“生命”,这一次,他“穿越”至武汉,用声音还原战疫场景,演绎凡人善举。
几天前,这档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与酷我音乐联合打造的防疫抗疫特别节目迎来收官。729声工场、光合积木配音工作室的15位国内知名配音演员,以《谢谢你,陌生人》为题,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暖心故事。其中一位年轻网友的评论被近千人点赞:“我愿意做这样的普通人,你呢?”
自2月13日起,《战疫暖音》音频特辑以每周2~3期的节奏推出。截至3月19日,11期节目的收听量累计超过460万次,微博话题#战疫暖音#阅读量超过1亿,有近百万青年关注和点赞。
2月初,中国青年报社的几个小伙伴发起了一项“云策划”:武汉疫情这么严重,作为一家面向青年的主流媒体,如何生动地向年轻读者讲述一线战疫故事?
经过一番思考,《战疫暖音》音频特辑初具雏形:节目倡导“向上向善,凝聚人心”的价值导向,关注“时代的一粒尘”,邀请何炅、谢娜、朱亚文等青春正能量嘉宾担任主讲人。听众跟随讲述者的情绪走进故事现场,产生“同理心”,进而引领广大青年在防疫抗疫攻坚战中作出青春贡献。
征集令《2020开年来,朋友圈有没有故事温暖到你》发出不到两天,留言潮涌而来。中央企业团工委发来的《一封家书》汇编,是一群“留守”小孩子的集体表达,他们用细腻的笔触,把思念寄给在一线奋战的父母。编导看得眼泪打转,撰写的故事《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由95后演员彭昱畅讲述,向“弃小家而顾大家”的逆行者们致敬,一句“加油啊,我的超人妈妈!”直戳人心。
在《摆渡人,不打烊》这期中,很多祝福通过武汉的骑手传到了战疫第一线,医生护士们也以各种温馨的方式回馈这份爱;《我愿为国请战》从22岁女民警梅莹的请战书讲起,“我没有家庭的牵挂,家中有一兄弟,父母有人照顾……”;原定大年初一结婚的袁绪强,因疫情选择与火神山的钢筋水泥为伴,于是《永不推迟的爱》成为关于探讨“幸福”的特辑。
武汉志愿者司机张一弛是其中一期节目的报道对象,他认为,传播“小人物传递正能量”的声音非常有必要。作为一位武汉人,有责任向全国展现封城不封心的力量。
同样,讲述者也被故事中的角色所感动着。主持人何炅忍不住在微博感慨,“读这些日记的时候,感受到朴实文字背后强大的情感力量。坚强从来不分年龄,危难时刻,遍地英雄。”他还配了3颗爱心的表情。
经过几番摸索,节目组的认识越来越统一。文本要真挚感人、接地气,在艰险的地方要讲得扣人心弦,温暖的地方从容亲切。后期制作团队融入背景音乐和环境音效:微信群里滴滴答答的请命声,战士出征时的脚步声、网约车志愿者的鸣笛声……打造身临其境的共鸣,寄托着创作团队希望和用户贴近、再贴近的情感。
一位关心这档节目的同事提出,虽然《战疫暖音》是一个融媒项目,但好新闻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最让人感动的细节或故事,一定是“带着泥土味儿”的。
中青报冰点周刊记者撰写的特稿《武汉:非常时期的日常》,描述了冒着烟火气、生生不息的武汉。编导一眼就相中了,根据音频节目的风格,改编这篇8500字的稿件,重点呈现垃圾处理者、售货员、自来水厂工人等小人物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过程。编导在手记中这样写道:“这些人物让我们看到了武汉生活的一角,相信通过演员王子文的讲述,能把这些故事传播得更广。”
每次节目播出后,都有不少读者发来留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闫春旭听到主持人谢娜讲述的《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撑起疫情中的希望》这期时,几乎潸然泪下。最初受疫情影响,她刷手机停不下来,刷多了又发觉丧到无力、看不下去。“但听到1.2万名90后、00后驰援武汉的内心独白,就像是一剂抗击病毒的心理良药。”
《战疫暖音》也引发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广东一位媒体从业者忍不住想把这些群体的感人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听。在她看来,新颖的形式免去了阅读冗长文章的疲惫感,通过榜样的视角讲述青年战疫故事,让人们看到冰冷残酷之外,还有一群普通人在努力钻木生火,温暖这片土地。
还有很多年轻人表示自己逐字逐句听完,几度感动落泪。一位网友留言,“听完节目,再看看外面的山河,会发现春天的味道慢慢变浓了,每一个季节都不会迟到,这次疫情也终会过去。”
中国青年报社相关负责人说,推出这档具有青春正能量特色的融媒视听节目,是报社落实“疫情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创新探索,寄托着栏目组对“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的美好向往,希望通过嘉宾们正能量的有声表白,为全国人们提供一份温暖的精神食粮。(记者戴月婷、温维娜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