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让一些企业和个人遇到了生存困境。今年1月底迄今,中国全面进入战“疫”时间。小小病毒,突然间拥有了巨石般的压力。为了应对当前压力,一些企业被迫降薪,一些企业则推出无薪假措施。对于员工来说,能否稳住工作、稳住工资也成为重要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前的疫情既会导致“需求抑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供给抑制”。从需求层面看,疫情会抬升有关医药、医疗设备、防护设施等方面的需求,但鉴于民众外出活动减少,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酒店餐饮和影视娱乐等服务消费受到很大影响。
而从供给层面看,虽然疫情所引发的需求增加,导致相应的供给增加,但疫情也给不少经济活动按下“暂停键”,引起供给减少。不少企业停工停产,也就不难理解了。随之而来的个人就业危机、收入危机,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
企业兴,则经济兴。就业稳,则经济稳、社会稳、人心稳。最近,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在出台让企业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政策措施。一波波助企惠民的政策“红包雨”,正在润泽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
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20条措施;财政部、央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拿出真招实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就是放水养鱼,让经济体系更健康。人社部近日指出,若企业因疫情导致生产经营困难,可以通过与员工协商一致调整薪酬、轮班、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就业,尽量不要裁员。这些措施,对于目前经营活动遭遇重大影响的中小微企业来说,不啻于是雪中送炭,减轻了实实在在的资金压力。
“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对企业来说,危机一词,并非全是挑战。“危”与“机”,一是艰困挑战,二是机运诞生。从结构转型和科技应用的角度来说,疫情蔓延,也创造了产业发展新契机。企业找准自己的定位,用好互联网平台,促进互联网化和数字化,转型发展,定能呈现企稳趋升态势,“转危为机”。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部门在为企业纾困时,可以优先补助不裁员的“爱心企业”。毕竟,疫情终会过去,而短时间内受到影响的人最后都会复工,因此短期的救助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劳动者的短期救助。
面对疫情,不能将责任都压到一方身上。对于企业和个人,都应换位思考,进而做到良善互助,携手救难。企业应当正视员工的利益,不能一遇到问题就立即想到降薪和裁员。在涉及员工利益问题时,也可以采取恰当方式协商,释放出应有的善意。员工也需要谅解企业的短暂困难,共克时艰。双方都应体认到,“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总之,继续防控不能松懈,恢复经济活动也必须坚决,做到剑及履及。只要各方相互理解,用坚忍与责任共渡难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疫情防控措施将会解除,经济社会运行也会再次回归正常轨道。
姬贺礼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