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清晨,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一天的工作。3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就来到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向专家详细了解创新药物研发进展情况和新型检测试剂、检测设备研发应用等情况。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北京实验室的王博博士正在讲解“基于影像与临床信息的新型冠状病毒AI定量辅助诊断系统”
据了解,自疫情发生以来北京高校22个“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加速科研攻关,加快成果转化落地,希望能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
清华大学多项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战疫一线
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北京实验室,王博博士为记者演示了由实验室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等单位联合研制的“基于影像与临床信息的新型冠状病毒AI定量辅助诊断系统”,这个系统建立了新冠肺炎影像的智能识别功能,影像与流行病学、症状及检验中关键临床信息相结合的智能诊断模块,以及自适应新冠肺炎严重程度的临床分型模块,同步实现智能化影像诊断、临床诊断及临床分型三大功能,系统已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单位部署应用。而该实验室与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恒温扩增核酸分析系统,可以在1.5小时内完成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6种呼吸道感染高发病毒的快速筛查与精准医学分子诊断,仪器和芯片试剂盒全部在2月22日获得了CFDA国家Ⅲ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已经开始在武汉和全国多个城市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卫生防疫战役中进行示范应用。
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摄
另外,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王新泉课题组和医学院张林琦课题组紧密合作,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表面刺突糖蛋白受体结合区(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与人受体ACE2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准确定位出了新冠病毒RBD和受体ACE2的相互作用位点,阐明了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导细胞侵染的结构基础及分子机制,从而为治疗性抗体药物开发以及疫苗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让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尽快理解并利用这项研究进展攻关新冠病毒的防治相关研究,他们在第一时间将其复合物的原子坐标向全社会公布,以提高其利用率。
清华大学研发的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恒温扩增核酸分析系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摄
更多与疫苗相关的研究正在加紧进行
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谢晓亮团队提出了对康复期病人血液中的B细胞进行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方法,构建了整体实验方案并与多家单位联合攻关。目前利用重组病毒蛋白进行的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测试已筛选出与病毒表面S蛋白和RBD蛋白具有nm级别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体外细胞活病毒结合与中和实验正在进行当中,经后续动物实验与临床验证后有望成为更为安全且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北京化工大学软物质高精尖中心分离培养鉴定了与新冠病毒高度同源的冠状病毒xCoV,其保护性抗原基因与新冠病毒有很高同源性,可用于新冠病毒药物筛选、疫苗制备等。目前研究团队正开展广谱冠状病毒防治药物筛选,并且在新冠病毒同源但非致病病毒基础上加紧研制应急防控疫苗。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组织统筹,继续加强对各类科研平台的引导,动员更多优势科研力量加大研发力度,鼓励科研人员针对疫情中后期特点,集中优势力量,在病原检测、疾病流行监测与预警、快速筛查、临床诊疗、便捷消杀、新药(疫苗)研发与快速制备、防护产品开发、应急健康科普与心理干预、大数据与公共卫生决策支撑等方面开展攻关,引导高校加强与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的协同合作,深化产学研创新,最大程度实现优势互补、无缝衔接、快速响应,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抗击疫情一线的转化进程,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