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看到你们,就看到了希望”

发稿时间:2020-03-04 08:42:0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田文生 胡一凡 陈艳芸 中国青年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文生 实习生 胡一凡 陈艳芸

  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团委向全院团员青年发出支援发热门诊的“动员令”,仅一个晚上,400余人的“宽仁抗新冠青年志愿者突击队”组建完成。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团重庆市委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协调小组,组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1419支,覆盖青年突击队员2.7万余人。青年突击队员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罗晓庆是重庆医科大附属二院呼吸内科副护士长。疫情发生后,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突击队,成为第三批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管理着医疗队116名护士。

  2月2日,医疗队到达武汉。“刚来的第一周是最困难的。”罗晓庆回忆说,医疗队到达武汉的第二天,就要进行全队穿脱隔离衣培训和考核;第三天下午,医疗队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3号楼15层、16层。“隔离病房紧急改建,环境、防护物资等尚未完全到位……”

  2月4日,他们收治的首批7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顺利入院。

  当晚,罗晓庆绷紧神经,在病区忙了一个通宵。直到次日17时许,环境基本规范,物资基本有了保障,流程基本磨合顺畅,双眼满是血丝的她才离开病房。

  “我们接收的全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他们中有的患者甚至已放弃求生的欲望。”罗晓庆回忆道,“那时隔离病房里常常静得让人压抑。”

  那一周,罗晓庆一天甚至能接上百个电话,凌晨三四点还有队员在电话里向她倾诉内心的压抑,请教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罗晓庆就像护士们的“定心丸”,有她的地方,大家就安心。而对患者来说,罗晓庆则是他们心中的“心理辅导师”。

  “最高峰时,一天要收治75名患者。”超负荷运转的罗晓庆却坚持挤出时间和患者沟通,帮他们重建信心。

  “有个婆婆躲在角落,谁和她说话都不搭理。”罗晓庆说,这个婆婆一度对治疗失去信心。数日来,罗晓庆通过主动和她聊家常,婆婆开始积极接受治疗,其隔离在家的女儿还专门打电话来感谢。

  每天花费大量精力安抚患者,罗晓庆看到了效果,也收获了患者的好评,大家亲切地称她是病房里的“冬日暖阳”。

  “无论他们病情如何,我们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罗晓庆说。

  病人对青年突击队员说得最多的是:“看到你们,我们就看到了希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重庆共组建医疗救护青年突击队234支4300余人,这些突击队员中的一部分留守重庆。

  黄霞是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急救分院重症医学病区副主任,在接到抗击疫情的命令后,她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

  1月22日,该院被确定为重庆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1月23日下午,除夕的前一天,把6岁的儿子送回老家后,黄霞迅速投身新冠肺炎重症病区。

  由于疫情加重,百安分院需由康复医院改建为集中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医院。1月28日,黄霞又投入到患者的转运、救治工作中,忙了整整一晚,直至1月29日2时30分左右,才将所有患者转运、安置,并将救治方案落实完毕。

  1月31日14时许,黄霞拖着疲惫的身躯,眼睛与颧骨间留下两条被口罩压得发红的勒痕,第一次走出重症病区。

  重庆市首例疫情患者在黄霞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康复出院,这为医务人员后期治疗增添了信心,也让疫情患者吃了一颗定心丸。截至目前,黄霞所在病区共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46名,其中已有17名患者治愈出院。

  32岁的张爽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ICU的住院医师,也是感染专用隔离病房重症病区轮流值守24小时的3名住院医师之一。对于她来说,战“疫”是一次全方位的考验。

  2月2日下午,两名新确诊突击队员患者转入该院。张爽随之进入隔离病区进行诊疗。

  患者自述症状、是否出现新症状、原有症状是否加重或减轻……张爽记录后将纸贴在隔离区的玻璃墙上,由半隔离区的同事用手机拍照,再录入系统存档。张爽又用对讲机与隔离区外的同事商讨救治方案,并着手对患者进行初步治疗。

  在隔离病房,一些重症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护理工作尤为辛苦,还要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一位31岁的病人是从武汉回来的,他希望尽快治愈出院回去照顾家人。和张爽同院的神经外科护士侯玫每天与这位患者聊天,还联系他的家人一起鼓励他安心治病,帮助他顺利从重症转成轻症。

原标题:“看到你们,就看到了希望”
责任编辑:工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