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医院大门10米外的另一条战线:疫情下的武汉“单车猎人”

发稿时间:2020-03-03 20:36:0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李若一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若一)早上八时,顾长荣准时到达武汉金银潭医院对面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门口,他身着白色防护服,戴着专业的防护眼镜、手套及口罩,将一批刚刚消过毒的电动共享单车整齐地摆在了医院附近的人行道上。作为一名共享单车运维员,他现在的工作,是保障方舱医院、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的短距离出行。

  疫情发生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救援队陆续入驻方舱医院。为协助疫情防控工作,多家共享单车公司在各医疗点附近面向抗疫一线人员定向提供免费的单车服务。

  来自外地的医护人员休息时住在附近的酒店里,由于上下班班次不固定,他们不会选择集中乘坐大巴车,单车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酒店距离医院大约有一公里左右的距离,医生赶时间,走过去的话还有点远,但是骑单车就很方便了。”顾长荣说。

  同他一起忙碌在这个区域的还有两名同事,他们每天要将车辆调度至所负责的区域,通过擦拭及喷洒方式对停放在这里的车辆消两次毒,并针对车把、车座、车锁开关、车筐等接触部位进行重点消毒。顾长荣每天在这里工作满4小时后才会转战其他单车片区,对他来说,这4个小时并不寻常。

  “我看到了他们对我们工作的体谅”

  和每天匆忙出入的医护人员一样,顾长荣全副武装,“非战斗人员”的他距抗疫第一线不过几十米的距离,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防护服不透气,每天工作结束之后脸上会蒙着一层水,衣服裤子都是湿透的,脸上也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勒痕。

  运维员将共享单车运到方舱医院门口排列整齐。

  严密的防护措施还带来了找不到同事的麻烦,在这附近的人大多穿着防护服戴着眼镜,从外貌上几乎难以区别,不时出现认错人的尴尬,“抬头看见一个人,叫他也不回答,甚至直接走了,这时候才知道叫错人了。”顾长荣笑着说,“只能靠默契来分辨自己的同伴。”

  因为穿着防护服上厕所不方便,他尽量减少喝水,吃饭也小心翼翼。给手消毒后,他和同事会选一片空旷的地方,互相之间隔一段距离,几分钟内快速解决,食物也仅限于面包、饼干这类速食产品。“医院附近没有热水,连方便面都没法吃。”

  医护人员来的时候都很匆忙,走的时候又很疲惫。“他们可能只希望早一点回家躺一会儿,要不就是急着去上班,但是他们看见我们在这里做事,都会点一下头。”顾长荣觉得自己的劳动受到了肯定,也会向医护人员点点头或招招手,“这时大家互相之间有一种默契。”

  令顾长荣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几个医生特意告诉他已经把车停在了固定位置,并且用酒精湿巾擦拭过一遍,以免顾长荣对单车过多接触。“我当时蛮感动的,其实我没跟他说我们的防护措施比较齐全,也自备了消毒液。医生其实蛮辛苦的,我看到了他们对我们工作的体谅。”

  顾长荣说,“能缓解他们哪怕一点疲劳,我们的劳动都是值得的。”

  “这种近距离观察真的蛮震撼的”

  同在武汉的于海涛也是一名单车运维员,今年25岁的他开始这份工作还不到一年,疫情发生时公司呼吁武汉的单车猎人留岗加班,他在封城前主动退掉了回荆州老家的车票,希望为这个城市贡献一份力量。

  还是熟悉的工作,却多了许多陌生的程序和装备,还是熟悉的地点,却换了些陌生的面孔。于海涛负责的协和医院周遭从未有过这样的寂静,宽阔的马路上空荡荡的,偶尔出现的只剩下同样全副武装的快递小哥、外卖小哥,还有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这和他记忆中的景象截然不同——以前无论什么天气,永远都在堵车。

  武汉库房中的单车每天都要进行消毒。

  每天出门上班,他先全副武装:口罩、护目镜、胶手套,随身带体温计、84消毒水、喷水壶,再骑车前往医院。做单车猎人的都是男人,平时都大大咧咧惯了,别说用酒精,就是用洗手液洗手都嫌麻烦,然而现在于海涛每天都会洗手无数次,晚上到家后会在家门口先把所有装备都脱下来,用酒精全喷过一遍,把手机也消一遍毒,再进家门,丝毫不敢懈怠。

  在作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的协和医院门口,他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坚强。许多医护人员从医院走出来,边走边脱口罩、帽子、护目镜,匆匆骑上车就走,摘下口罩的脸上白一块、紫一块,挂着掩饰不住的倦意,那些穿便服的医生,他一眼就能从人群中认出来,“他们脸上都有非常明显的勒痕,手都很肿胀,隔几米远就能看到,这种近距离观察真的蛮震撼的。”

  停车线距离医院门口仅有不到10米,于海涛总是在不远处默默地看着,在工作时偶尔听到他们之间小声的交谈。在他看来不打扰是对疲惫不堪的医护人员最好的关爱。记得一次有一位女医生,边从医院走出来边发语音说,“我爱人已经进重症病房了,7天没见面了,他不让我去看他,说防护服能省一件是一件。”从她说的话里能听出来,她的爱人也是一名医生。

  每日看着这些只有在电影里才会出现的场景,于海涛总是想,这次疫情过后,大家都应该学会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自然规律。

  “那天晚上我一直在咳嗽”

  疫情之前,于海涛的工作是把散乱停放的共享单车摆放好,或是搬运回仓库,或是调度到更需要的地方,但他没想到有一天,还要面对病毒和难以名状的情绪。

  单车运维员于海涛(左一)。

  留在武汉是于海涛自己的决定。“公司也给了我们很多防护用品,包括我自己内心也比较强大。”他相信自己只要防护措施做到位,就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过多害怕。起初父母很不理解他的想法,不支持他留在那里,但在他讲清楚事情原委后还是妥协了,此后每天都会给他打来视频电话嘘寒问暖,关心他身体怎么样,有没有特殊的症状。于海涛热爱自由、随性洒脱,当初选择这份工作就是因为喜欢到处跑、无拘无束,他并没有将这些话太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他真切体会到了恐惧。

  一向身体强壮的他疫情期间坚守岗位,但三个星期前他突然开始咳嗽、头晕、轻微发热。“初二初三那两天,全天都在外面,回家之后有点咳。”公司每天都会统计在岗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现自己的异常后,他立刻跟领导反应,领导建议他到医院看一下。

  “那个时候真的很慌,每天新闻都在播报,大家对这个事情都挺敏感的。”平时爱出汗的于海涛那天工作过后完全没出汗,在洗过热水澡之后依旧没有变化,他心里开始害怕,担心自己是不是“中标”了。

  那天晚上,于海涛在床上辗转反侧,止不住的咳嗽让他难以入眠,突如其来的恐惧占据了他全部的睡意。寂静的夜里,紧张、忐忑、焦虑全部涌上心头,不安伴着浅寐持续到第二天清晨。

  “晚上查了好多资料,但是第二天早上就好了。”起床后于海涛发现自己头不晕了,不发热了,咳嗽的症状也缓解了很多,夜里的阴霾一扫而空。吃过药,家人和公司打来慰问的电话,于海涛告诉他们,一切都好。“感觉主要是心理作用,后来一切都正常了。”

  于海涛依旧忙碌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每天做的最多的事仍然是消毒,他想既然自己选择留在了武汉,就会一直坚守在一线。这两天,他看到有个叫方方的作家说的一句话,觉得特别好: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照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医院大门10米外的另一条战线:疫情下的武汉“单车猎人”
责任编辑:工蚁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