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何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日前,以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副院长甘中学为组长,行政副院长徐晓创、副院长张国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耿道颖为副组长的攻关小组,用三天时间完成方案和图纸设计,不到三周就成功开发出“复旦版”消毒机器人第一代样机。记者注意到,新款机器人已经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楼道等敞开式空间和病房等较狭窄区域试用,它可以自主无障碍行走,自动消毒,其效果和应用前景得到了院方认可。
“就像打枪一样,指哪儿打哪儿。”甘中学介绍,消毒机器人在已有移动平台的基础上增加视觉系统、消毒设备及过程控制系统,使机器人隔着几重墙壁也能“听”到指令,自主运动到指示位置,实现人机远程融合控制的自动消毒。
(图为消毒机器人测试中,复旦供图)
最初,消毒机器人的使用环境被限定在同一局域网下,就像连接WiFi一样,控制端不能离开一定范围,无法实现长距离控制。对此,研究人员采用云服务器作为中间代理,控制端和移动平台之间的距离在理论上没有了限制,只要有4G信号,就可以控制。2月12日,在上海新金博大厦进行的喷洒测试中,从同楼层到相差十几楼,在不同位置都能够实现对机器人的远程监控。
“在实际应用中,安全系数是第一位,是最需要保障的。”甘中学说。人机融合控制模式就是保证安全性的一柄“利器”,也是攻关小组研发的消毒机器人较之其他产品的优势所在。
现有机器人产品大多是基于二维的激光或超声导航,检测高度始终如一。“这一高度检测到都是墙,就默认四周都是实墙,若墙体刚好缺一块,是检测不到的。”齐立哲解释,在人机融合控制模式下,机器人自主运动的同时,控制端不仅可以实时看到它所“看”到的,还能监控它的状态,一旦发现故障,可以控制或切断它,或者及时帮助它、优化它。
(图为病房试用机器人,复旦供图)
在候诊大厅等敞开式空间中工作,消毒机器人“游刃有余”,但一到病房中,它的自主运动能力就受到不小的挑战。病房里情况复杂,一是病人离开后立马需要对其病床周围区域进行消毒,二是病床间的距离很窄。这对控制端的操作和机器人的传感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经反复测试,攻关小组确认,消毒机器人样机“可以达到院方的预期”。
(图为复旦攻关小组远程办公,复旦供图)
据悉,为尽快投入应用,第一代机器人上安装的是成熟的紫外杀菌产品,而工研院“UVLED紫外灭毒光源组”自主研制的紫外杀菌设备,将在第二代机器人上亮相。面向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多自由度移动消杀病毒”的第三代机器人的开发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