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到肉痛、从快从重——这是中国行政及司法部门对发疫情财的违法勾当的明确姿态。
口罩提价到850元/盒,被罚300万元;12元/只购进的口罩抬高至128元/只销售,同样被罚300万元;大白菜售价从3.36元/公斤大幅提高至9.98元/公斤,罚款10万元;鸡蛋标价为会员价4.58元却以8.8元/500克结算,罚款50万元……从1月29日至2月12日,市场监管总局连续曝光了七批疫情防控相关商品价格违法典型案例。随着监管力度加大、市场供应充足,类似情况2月份已很少出现,目前尚无被曝光的案例。
这边是鏖战疫情,那边在扰乱市场,少数企业在后方的“这波操作”,不仅与“为爱逆行”的勇士形成鲜明对比,更是僭越了商业伦理和公序良俗的底线。更直白点说,任何疫情之下于短暂供需失衡上“做文章”的勾当,都是不折不扣的做亏心事、发黑心财。就像网友愤然留言的,“别人的生死,只是他家的生意。”
有人说,每一次的重大灾难,都是一面照妖镜。有人雪中送炭,有人落井下石,有人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有人坐地起价、粉墨登场。客观地说,这场疫情之下,彰显了中国企业浩荡温暖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据《中国企业家》不完全统计,自1月23日至1月31日以来,约350家企业向武汉及湖北疫区捐款捐物,预计捐款金额总计超120亿元,民企捐赠83亿。援助主力来自互联网科技行业、金融行业、地产行业,不少外资企业也慷慨解囊。它们中既有世界500强、行业翘楚,也有中小企业。再难也要支援前线、再苦也要援助湖北,他们是中国企业的良心,他们是中国经济的脊梁。
不过,总有些“杂音”和“魅影”混杂在滚滚正能量之间: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甚至是赤裸裸的网络诈骗。值得注意的是,少数企业在这其间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2月1日,商务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保障工作的通知》指出,对于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市场投机行为,要严厉打击,绝不姑息。2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明确规定依法严惩哄抬物价犯罪。最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亦表示,疫情防控期间该局将重点把七项工作举措抓实、抓细、抓落地,其中第二项就是“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趁火打劫等违法犯罪行为”。一言蔽之,从行政到司法,我们构筑了打击发疫情财违法勾当的铜墙铁壁。
在商言商,逐利非原罪。不过,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不谈伸手出力,起码不该趁火打劫。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之所以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说到底,在于三重危害:一是寒了逆行者的心。大家都在疫情防控中尽心竭力,人人都捆绑在命运共同体里,如果疫情生意没人管,谁愿意为我们负重前行?二是扰乱了市场秩序。这种疫情生意如果得逞,对于守法经营者不啻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打击,那么,谁还会诚信经营?三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的,往往还伴随着散播谣言等恶行,对于疫情防控来说,放大恐慌、贩卖焦虑,无异于自拆墙脚的行为。正因如此,少数企业罔顾企业社会责任底线的类似违法勾当,不可轻纵,须顶格处理。
信心百倍地打好这一场阻击战、总体战,打好这一场人民战争,需要凝心聚力,需要众志成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固然要关爱并帮扶多数良心企业,更要对发疫情财的违法勾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