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欢迎收听:
因为人性的大爱与良善,我们相信,在抗疫一线,美好的故事时刻都在发生。当有思想的声音遇见有温度的文字,二者能够沿着移动互联网的光纤,传递信心和希望,治愈焦虑和无力。
这是《战疫暖音》系列音频节目的第一期,讲的是火神山医院建设者们的故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这个栏目会有节奏地持续更新,致敬战疫一线平凡而不普通的每一个人。
这是一张在网上传播很火的图片,一段妻子凌晨4点发给丈夫的独白:
老公,夜深了,希望你已经休息了。我知道你在武汉工地过得很辛苦,身体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压力。我想,如果时间退回到大年初一的中午,你能预见有多难,想必依旧会坚定出行的步伐,这就是初心和愿景。
依旧这一天。袁绪强原本要和爱人步入婚姻殿堂。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丈夫毅然选择从荆州老家“逆行”,与火神山施工现场的钢筋水泥为伴。
妻子说,你放心去吧,我们的婚礼,等医院建好再补吧。
入夜,工地上灯火通明,焦灼中等待的万家灯火常亮不熄。
2020年,武汉,像突然被急促地按下暂停键,热闹被病毒藏起来了。
一个非同寻常的命令下达:迅速筹建武汉版“小汤山医院”。
那是疫病的中心啊,没人敢肯定自己能够平安归来。
一位山东小伙立了遗嘱,他说,我要有个万一,就让儿子朝着武汉的方向磕个头。
星夜兼程,本就和家人聚少离多的他们从四面八方奔赴武汉。
微信群滴滴答答响起:
对很多家庭来说,等丈夫、儿子、父亲回家,熬过10天就好了。但对于一线的建设者来说,时间太过短暂。
“10天建座医院,这怎么可能?” 这是火神山医院设计、施工者,接到任务时的真实反应。
“平面图与市场上现有的集装箱尺寸为什么会有偏差!”刚刚完婚赶来的中建三局技术员黄甜发现了大问题。
现场有人回应,“但是这只有几毫米的差距。”
“当几百个集装箱拼接起来后,误差将会达到几米。那是大问题!”黄甜看着武汉疫情日趋严峻、医疗资源超负荷的形势,告诉团队,火神山医院必须是“一次高效成型”。
这是与时间的较量。中建三局的黄挡玉时刻攥着的“小时制”作战地图让大家一刻不敢停下。每天10点和晚上6点,需要两次对各单位施工进度做考核。
为了眼下的问题,黄甜重新“精准定位”780多个集装箱的排布深化设计,连续奋战了4个昼夜。
确诊的数字每天都在跳动,牵动人心。
和死神抢时间,至少要一天工作20个小时。
连吃饭都吃出了“火神山速度”。
有人手指骨折,只用钢片和胶带简单包一下,“能提前一分钟交工,就能提前1分钟救治病人。”
千里应援的无名英雄越来越多。一位山西小伙驱车八百公里,他说自己的爸爸在汶川地震时也曾赶过去支援,甚至没有谈薪酬。
90后武汉小伙危凤
90后武汉小伙危凤和哥哥危龙、弟弟危超同时在工地上开工。哥哥开渣土车,弟弟开挖掘机,三人三班倒,没有钱也会来。大年初一穿来的一身棉袄,一直没机会换。
从数千位建设者集结,上百台挖机到位,到集装箱板房吊装搭建,最终,收治第一批患者入院……
10天,34000平方米,1000张床位,代表了治愈与希望的火神山医院竣工了!
火神山医院交付前一天的航拍 央视新闻 摄
从无名英雄的微笑里,我们看到了冲破黑暗的希望,有了可以创造世界奇迹的“魔力”,从死神手里抢时间的底气。
为什么这么拼?
因为,那一张张刚毅朴实的脸庞后,是一颗颗火热跳动的心:
建筑工徐明与年逾五旬的父亲同城相望。父亲负责门窗和板房安装,徐明则负责后期保障。而他的一双儿女乖乖地等待徐明回家,每次看到新闻画面时,都会大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希望能寻找到爸爸和爷爷的身影。
没有人天生是大英雄。哪有什么“基建狂魔”?谁天生就是神速?中国人没有神力,不过是许许多多普通人,虽然身无铠甲,但总在负重逆行。
小汤山医院时任院长张雁灵支援建设途中,写下一首《去武汉路上》:
奉命来武汉,协助建医院。
时光十七年,华夏山河变,
抗非精神在,再现小汤山。
火神山,交付。
出品人:张 坤 史力学
总监制:董 时 赵 倩
总制片:闵 捷 付豪杰 王俊秀
策划人:丁汪敏 郭俊堃 李 想
编 导:李 想
统 筹:李雪静 卢 婧
文 案:戴月婷 杨庭钰
宣 发:张浩祯 张思源 张 胶
嘉 宾:杨 幂
供 图:《战“疫”暖音》节目组
音视频:《战“疫”暖音》节目组
特别鸣谢:嘉行传媒杨幂工作室
故事来源: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农民日报、长江日报、视觉志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网、长江日报
微信编辑:戴月婷、杨庭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