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庚子鼠年即将到来,一场场乡村春晚在金山、闵行、松江、青浦、嘉定、崇明开演,热热闹闹迎接新年。这是沪上首次集中推出“村晚”,近40场活动涵盖汇演、展览、市集、非遗互动体验等,展示各区乡村文化振兴的特色成果,而唱主角的无一例外是村民。
这边厢,文艺演出现场掌声不断;那边厢,灯笼DIY、糖画、捏面人、手工蒸糕等民俗集市的摊头前人头攒动……这是1月17日在闵行区华漕镇赵家村举行的乡村春晚现场,浓厚的节日氛围竟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参与。“这是什么材质做的,真好吃!”品尝着香糯可口的当地蒸糕,来自美国的尼克赞不绝口。在附近国际学校工作的她第一次在上海过年,她说她喜欢这里的氛围,“中国新年真热闹!”
一旁的舞台上,充满本地特色的原创快板、歌舞、戏曲等,受到了村民的喜爱。仔细听,不难发现,这些节目中融入了许多村里的实际工作内容,比如垃圾分类、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原来,2016年初,赵家村启动“五违四必”整治,在党建引领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短短三年间,这里已从违建“重灾区”转变成一处人少景美的“后花园”,成为全区“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点。于是,村民们便以此为主题推出了这样一场“乡村春晚”,分享心中的喜悦。“这就是乡村春晚的精髓。村民参与、村民演出,演村民的故事给村民看。”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农村的文化活动,除了等着上面配送,还能做些什么?嘉定区华亭镇的做法是:成立田园百姓艺校,开设戏曲、合唱、舞蹈、时装、器乐、书法、花卉等培训班,通过培养本地的文艺团队,丰富村民的文娱生活。
1月16日,在华亭镇市民中心举行的一场“村晚”,集中呈现了村民们在田园百姓艺校的学习成果。时装秀《上海谣》、沪剧《罗汉钱》选段、扇子舞《祝福祖国》、古筝合奏《赶花会》、广场舞《点赞新时代》……一个个节目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这之中,舞蹈社、戏曲社最忙,一个节目演完,大家赶紧去后台换衣服,马上就轮到下一个节目了。“以前收完庄稼,晒谷场空出来了,大家就跳跳广场舞,后来镇里组建舞蹈社,请专门的老师教导,我被选拔上了,一周四五次排练,我骑着电瓶车来,一次不落。”用方言谈起这段经历,来自塔桥村的金德娟语气中不无自豪。
原创沪剧表演唱《连心小广播》掀起了整场“村晚”的一个小高潮。节目以华亭村田间地头的有线广播为素材,讲述了当地播音员用方言向村民们播报新闻、传递实用生活信息的故事。演员们运用说、表、唱、演多种形式,形象而活泼地生动展现了小广播不可替代的连心作用,精彩的表演看得坐在台下的导师、上海勤苑沪剧团团长王勤热泪盈眶。“由村民组建一台完整的演出,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没想到完成度这么高,沪剧里细腻的东西也出来了。”王勤告诉记者,她从去年开始担任华亭田园百姓艺校戏曲社的导师,短短半年后,学员们的水平令她惊喜。
一台“村晚”,让华亭镇看到了乡土文化复兴的机遇。据该镇文体服务中心负责人樊玉青透露,他们今年将着重打造“华亭社戏”,目前正召集“笔杆子”挖掘当地的人文故事和传说。“在我们北新村就流传着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划银河的时候,有一条线落在地上形成了一条河,就是如今的黄菇塘。华亭镇志里也有这个故事的记载。下一步我们要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
1月18日,以“金山如画”为主题的乡村春晚将亮相金山廊下镇新农村大舞台,并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等数字网络平台进行全国直播。
业内专家指出,从闵行到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崇明,由村民们自己打造的“村晚”,看似只是一台戏,其实正是乡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