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科院产业化团队6年投资280多家科技企业 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发稿时间:2020-01-08 04:1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邱晨辉 中国青年网

  “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孵化服务+创业培训”,这样的科技创业体系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

  本报北京1月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有的研究所外围,就像有一道难以推倒的‘墙’,自给自足、孤芳自赏”“不少科技成果就锁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藏在高校象牙塔的‘书柜’里,束之高阁”……一段时间以来,“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备受诟病。

  记者今天从中科院获悉,过去6年来,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产业化团队——中科创星探索出一条“硬科技成果转化”之路。截至2020年1月7日,该团队已与中科院27家院所77家企业进行产业化合作,成为科技经济融合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

  所谓“硬科技”,是指以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这一概念最早由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提出。

  他告诉记者,发展硬科技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原创技术。同时,硬科技又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和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来临,以光子集成、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脑科学等技术为代表的硬科技,将深深影响社会发展。

  目前来看,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科研投入已位居世界前列,不过,“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无法很好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引擎”等问题仍被频频抛出。

  米磊说,到目前为止,我国科研创新的主体还不是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科研创新的“主力军”很可能还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打破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藩篱”,就成了多方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这支源起于国家研究机构的产业化团队,就是要帮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米磊打了一个比方:硬科技是骨头,实体经济是肌肉,虚拟经济是脂肪,金融是血液。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助力科技走向产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然而,目前我国缺乏向“硬科技”领域精准输送血液的“毛细血管”对接机制,存在金融资金“大水漫灌”的问题。米磊说,在当下硬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强肌壮骨,把更多金融血液输送到各个关键环节,避免脱实向虚,以支持骨骼与肌肉的健康成长,进而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3年,中科创星团队发起成立国内第一支专门针对硬科技的天使投资基金,投资领域覆盖光电芯片及光学领域、人工智能及信息技术、生物医疗、先进制造、商业航天等,已形成光电芯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目前,该基金已投资了280多家“硬科技”企业。

  “发展硬科技是一个国家强大起来的必经之路,科技创业也有望成为未来30年我国发展的一条主线。”米磊告诉记者,他们构建的“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孵化服务+创业培训”科技创业体系,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原标题: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